游客络绎不绝
等候领票的市民和游客 摄影/钱进
“假如拥有三天光明,我将在有视觉的第二天,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被压缩成一天呢?当然是通过博物馆。”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在她的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把其中一天留给了博物馆。是啊,还能有什么地方能够让她在最短的时间内翻阅人类文明的百科全书,在黑暗的世界中留下心灵的光明和温暖的回忆呢?从某种角度上讲,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可以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纵观沧桑变迁。
然而,记忆中,许多博物馆都是“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惨淡景象。其实,并非大众不热爱博物馆,只是,不多不少的门票的确阻挡了很多人走进博物馆的脚步,让博物馆与民众“疏远”日久,也使民众离博物馆越来越远。
2007年年底,天津市委、市政府向市民送出了一份厚礼:从即日起,全市市级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永久免费开放。一石激起千层浪,消息传出,令人精神振奋、内心温暖。一时间,承载着历史与未来的博物馆在世人的期盼中,终掀神秘面纱,开启了它那厚重的大门。
惊喜
免费开放引来观者如云
2007年12月28日,天津博物馆宣布永久免费开放。消息一出,博物馆每天观者如云,开馆后第一个月接待观众37702人,第二个月达到77786人,是往年同期接待观众数量的6倍。
一年多过去了,天津博物馆有没有经受住免费开放带来的考验?乘兴而来的观众有没有尽兴而归?博物馆管理方又沉淀了哪些经验和思考?日前记者再次走进了博物馆。
3月21日,天津,春寒料峭,上午10:30分,坐落在河西区友谊路银河广场上的天津博物馆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当门前还有三四十人时,发票暂停。工作人员解释说:“现在展厅观众较多,为了保证大家的参观质量,需要控制人数,请大家配合我们稍等一下。”排队的人们都心平气和地等待着,或翻看报纸,或三五成群地聊天。记者在馆外采访了正在排队的张大娘。她说:“今天我和老伴儿一起来的。以前一张票25元钱,虽说老年人实行半价,但我俩也得考虑考虑。现在好了,免费了,哪天来都行,参观就更方便了。”走进馆内,发现里面观众不少,但秩序很好。正在参观的杨先生对记者说:“儿子今年6岁,免费开放后,我和妻子已经带着他来过好几次了。”杨先生说,“因为孩子还小,我们也担心他能否对这些文物感兴趣,所以买门票来参观还是会考虑值不值的问题。现在免费了,就不用想那么多了,只要有时间我们就会带孩子过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自免费开放以来,接待观众已超过100万人次,由于观众流量大,为了避免拥挤情况的发生,我们实行了免费不免票的方法,一是便于统计观众数量,同时也使观众凭票入馆后有种约束力,有利于维持参观秩序。”天津博物馆党委书记陈卓向记者介绍说。
挑战
制定举措不降服务质量
天津博物馆免费开放后人流激增,平均日接待观众3600余人,盛况空前,正如一位工作人员所说:“在这工作近二十年了,从来没见过这么多人!”是啊,这恐怕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场面。那么面对观众的参观热情,博物馆是怎么应对的呢?其实早在正式实行免费之前的几个星期,天津博物馆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开放的应对措施和突发情况应急预案。为了迎接免费开放,他们全馆动员,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增设了安全设施,加强了观众服务措施,增配了服务人员,志愿人员也配备充足。为了改买票为领票,门票都重新印制了,增加了自动存包柜和轮椅的数量,拓展了观众休息区域……准备工作不能说不细。
这一系列措施保证了免费开放的顺利实施与展开,社会反响良好。但在免费开放的过程中尤其是免费之初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例如出现了随地吐痰、大声接打手机、使用闪光灯、儿童喧哗嬉戏等不文明现象。由此可见,免费开放,对博物馆界来说,确实挑战不小。在管理上怎样应对?在安全上怎样防范?服务上怎样满足?都需要摸索新的模式和路径。
天津博物馆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为了让游客能够安全、更有秩序地参观,博物馆还特地增加了许多设备设施。一方面,博物馆设置专职安检人员,保障文物与观众安全,同时还增设监控、对讲机等。此外,在博物馆入口处免费发放本馆开放区设置标志图,在馆内显著位置增设多媒体触摸屏、不同楼层各展厅位置的平面分布图等。并科学规范地使用国际通用的指示标志,满足馆内观众的参观需求。在展厅里,记者看到,观众可以通过标志牌轻松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想要参观的展厅。同时增加了清洁人员的数量,以保持馆内环境整洁。增加了保安和巡视员的数量,以保证文物安全。馆内规定,免费开放期间,展厅中一线工作人员的数量每天不低于80人,节假日不低于100人。为了使观众不仅走进博物馆,而且有所收获,馆里还增加了免费讲解场次以及讲解人员数量。
记者在二楼展厅见到有不少观众正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认真地欣赏着每一件稀世珍宝。讲解员的语气温和而亲切,不厌其烦地回答着参观者的问题。闲暇之余,记者采访了他,他以“很忙但很开心”来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虽然提前做了很多准备,但开始时,一下子多了这么多人,确实很不习惯,但现在已经很适应了,因为有这么多的观众在我的服务下,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我能感受到观众们收获知识后的那种喜悦!”
除了在免费开放前做好精心的准备和免费讲解的服务,为了使展览内容更加丰富,天津博物馆不断完善自己,积极筹划举办各类临时展览。2008年,举办了《丝路放歌情系奥运——2008年敦煌艺术大展》,该展览是天博开展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大、工程量最大的一次特展。津门百姓对该展览表现出了极大的参观热情,仅展出的首个周末,观众就突破两千人。除此以外,天博还推出了多次临时展览,吸引了大量观众。
“博物馆免费开放是大势所趋,是政府为顺应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需要,为有效地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当然,免费开放不可避免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博物馆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使得观众多却从未出现任何纠纷、观众人身伤害、文物展品受损等事件,平稳地度过了历次参观高峰”。陈卓书记对记者说。
适应
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免费开放毕竟是一个新事物,对于管理者和观众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免费开放后,参观人数成倍增长,先不提别的,这就对博物馆工作人员转变工作思路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且,从前逛博物馆的有很多是收藏爱好者,能看懂的人不乏其数,现在,门一打开,大部分观众不懂文物,怎么办?不能让观众来一趟仅仅是走马观花吧?毫无疑问,免费开放对博物馆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观众来说,也还没有完全做好心理准备。据了解,中国博物馆事业从起步之初就是收费的,现在突然不收了,大门一开,可以随便进了,这对于大众来说,恐怕还有些不习惯,毕竟他们还从来没有免费享受过如此奢华的文化大餐。毋庸置疑,博物馆免费开放是一件具有深远社会意义的公益之举,但这并不意味着博物馆就是“免费大餐”,可以“随意享用”,实际上,当博物馆做好了免费开放的准备之后,要想实现其免费开放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对参观者的要求其实是提高了。博物馆是承载历史的地方,是镂刻我们56个民族数千年足迹的丰碑,免费只是取消了一道门槛儿,而对于博物馆来说,培养具有欣赏能力的参观者,进而促进全民素质的提升也是免费的题中之意。因此,认识博物馆的社会意义,弄清楚“我为什么要去博物馆参观”这个问题,则是观众在参观博物馆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意义
不仅仅是免费
在博物馆展厅内,记者见到了正在欣赏陶器的王庆军,他是一名农民工,来自陕西,在天津已经打工多年,他对记者说:“以前,俺那村里也挖出过瓶瓶罐罐,当时只知道这东西值钱,现在俺明白了,不仅值钱,通过它,还能了解老祖宗是怎样过日子的,来一趟,知道这一点,就值了!”他的笑脸朴实可爱。
不知何故,听他说完,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是啊,博物馆本身就担负着存续历史遗产、传承文明传统的社会责任,只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博物馆,才能达到让更多人分享文化遗产的目的。也许参观者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懂文物收藏,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观众,但是他来到这里,只是了解到一点,哪怕是仅仅只有这一点,也就值了!
博物馆的统计资料显示,在年龄方面,免费开放前,以30-50岁观众居多;免费开放后,15岁以下与60岁以上观众所占比例增大。在职业方面,免费开放前,机关、学校、事业单位观众较多,占70%左右;免费开放后,企业、商业、服务业、社会人员及暂住津流动人员增多,占70%左右。在群体结构上,免费开放前,个人参观者居多;免费开放后,家庭、单位、同学、朋友等小规模群体增多。而且,免费开放后较之免费开放前观众的文化层次有所降低。
事实证明,免费开放点燃了大多数人压抑已久的文化热情。使更多的人分享着中华民族千年文化成果。它的意义不仅是砍掉了一道门槛儿,同时也走近了老百姓生活,促进了全民素质的提升和文化大发展。
感动
热心观众贡献力量
采访中,记者明显感觉到,观众对历史、文物表现出了极高的求知欲,许多市民对家乡的历史变迁感触很深,对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非常热爱,对中华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与历史见证物尤为感叹。同时,观众还表现出了主人翁精神,有的观众主动协助工作人员维持秩序,例如对使用闪光灯、触摸展品、大声喧哗等不文明参观行为进行劝阻,同时还主动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有的观众还热心地为周围的观众讲解展览内容。“除了参观者的热心帮助,很多人还积极要求成为博物馆的志愿者,现在馆内志愿者已经超过100名,他们来自社会各个领域,相对于以往学生多的现象,他们大都以在职者为主。有年轻人,也有老人,他们放弃节假日,在博物馆免费开放时,发挥了积极作用。”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
党委书记陈卓对记者说:“博物馆免费开放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与肯定,天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以及为此采取的相应措施得到了人们的好评。同时从中也感受到广大群众对博物馆免费开放寄予了厚望,天津博物馆必将以免费开放作为契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树立博物馆良好的社会形象,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观众留言板
我爱看博物馆,但过去总是受门票和时间的限制,总觉得看得不尽兴。免费开放太好了,我以后会更经常地来参观博物馆。哪怕为看一件文物来一次也值,这才是我们全社会公众的博物馆。谢谢。 ——观众
我是一名来自外地的观众,今天得知天津博物馆对外免费开放,觉得这是利于百姓的一件好事。现在社会提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并存,天津市为市民办了一件好事,能够使市民的精神文化有所提高,丰富市民生活,使市民能够经常看到珍贵的文物。感谢天津博物馆! ——观众
我离开天津旅居海外多年,今有机会回津并参观博物馆,恰逢首日免费开放,感慨颇多!就我一个普通观众能感受到的博物馆建设、管理藏品和服务质量而言,我可以自豪地讲,我们的天津博物馆可以骄傲地跻身发达国家之列!!
衷心祝愿博物馆越办越好!
——旅人 Lily Liu
天津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体现了这座大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现代意识,对社会各界都有重要意义!希望继续坚持下去!
——南开大学老师
记者手记
温故而知新
长期以来,博物馆深藏“闺中”,让不少群众敬而远之,甚至敬而忘之,使其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边缘化的状况。
2007年年底,本市各大博物馆宣布永久免费开放,从此,博物馆走进了大众的生活,与观众“零障碍”接触。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博物馆热”,很多博物馆甚至出现了“爆棚”现象。此中我们不难看出人民群众迫切的文化需求,不难看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为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所做出的努力。免费开放后,观众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其中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老人、儿童、农民工、下岗职工、困难群众的明显增加,表明参观博物馆已开始融入普通市民的文化生活之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博物馆已不仅仅是一个市民回顾过去、温习历史的地方,同时它还是公共文化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其作用也不仅仅表现在文物的收藏、研究和陈列,还在为传承文明传统、弘扬文化精神等方面所承担着特殊的作用,以其特有的方式为社会发展服务。正如国际博物馆协会倡导的那样:“博物馆不仅是旧遗产的投影机,还应成为新文化的发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