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
南京立法规范:让都城遗址保护融入城市规划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9-6-22 点击次数:


  •  南京明城墙以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举世无双的形制,受到世人的瞩目(来源:世界文化遗产网)

    南京明城墙是天人合一的产物(来源:世界文化遗产网)

    南京明城墙为中国都城建筑的典范(来源:世界文化遗产网)

      六朝建康城、南唐金陵城、明代四重轮廓、民国历史轴线……2500年的城市发展史,为南京贮存下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那些曾经在南京辉煌一时的古代都城,更是记录着一个时代的文明进程。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在中国乃至世界建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南京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历代都城格局视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链”中的重要一环。 
     
    重视城市文化的历史渊源,保护好城市独具的特色,才能留住这个城市的历史根基和文化精魂。

      都城遗迹:记录南京的城市发展史

      从公元229年到589年的300多年间,孙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先后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建康由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南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据南京市博物馆研究员王志高介绍,六朝建康城是南京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第一个辉煌时期。它对同时代的北魏都城洛阳、东北亚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各古国都城,以及后来隋唐都城的规划和建设都曾产生深远影响。

      2001年5月至今,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市博考古部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六朝建康城遗址所涉及的成贤街、大行宫等30多个建设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累计面积近2万平方米。据介绍,考古队先后发现了大量六朝重要城市建筑遗存,包括多条高等级道路、城墙、城壕、排水沟、砖井等建筑遗迹,是迄今为止六朝建康城遗址考古发掘最重要的收获。特别是南京图书馆新馆工地发现的一段东西向城墙北折的拐点,更是今后确认台城四至范围的重要坐标点。

       保护展示:珍藏起每一份“古都遗痕” 

        如今,在南图新馆负一层过道内的玻璃地板下,陈列着出土于此地的部分六朝建康宫城建筑遗迹。发现之初,遗迹保护与工程建设曾面临矛盾,但当遗迹展示区以独特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时,它所蕴藏的历史底蕴与新馆建筑所代表的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不但为南京增添了一处名副其实的六朝文化新景观,还成为工程建设与文物保护两者兼顾的典范。 

        王志高表示:南京是一座典型的“叠压型”古都,自六朝以来城市的中心区和空间格局没有太大的位移,如今的主城区和建康城遗址基本契合,因此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的难度很大。 

        但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发展的资本和动力——本着这一原则,有关方面针对建康城遗址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据市文物局文管办主任曹志君介绍,新世纪广场工地发现的东晋砖铺车道、南图新馆工地发现的南朝砖井和夯土城墙,被整体移运至市博物馆保护展示;地铁二号线大行宫站工地发现的一座南朝砖井目前也已完成加固提升,等工程竣工后,这处砖井将作为特色景观在地铁站内进行原地保护展示。 

        最近,有学者提议在汉府街兴建一座“六朝建康城遗址考古展示中心”,对此地出土的建康都城城墙和城壕进行就地原貌保护展示。对此,市文物局、市规划局正在召集专家进行论证,根据初步设想,这里将打造成六朝建康城考古成果展示和学术交流研究中心。今后南京地区发掘出土的相关遗迹、遗存,如果不便就地保护,也可迁至此处集中展示。 

        立法规范:让遗址保护融入城市规划 

        在南京历史文化名城整体规划中,对历代都城格局保护有4个重点:六朝建康城遗迹遗址、南唐金陵城遗迹遗址、明代四重城廓和民国历史轴线。目前,六朝建康城已无地上遗迹,南唐都城、宫城尚存遗迹,明都城和明外郭大部分尚存,皇城和宫城仅存遗迹,民国中山大道大部分风貌尚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历史文化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先决要素,推行“保老城、建新城”的城市发展战略。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融入了城市立法、规划的各个层面。 

         2000年初,《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规定》正式施行,六朝建康宫城被列为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之一。随着六朝建康城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不断涌现,学界对建康城的界定范围也有了更多认识。日前,市文物局、市规划局联合制定了《南京市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范围划定》,目前已提交市政府审批。方案中,六朝都城及御道区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范围进一步扩大到600万平方米,同时还划定东府城、西州城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遗址区范围内的建设工程,施工前必须依照法律、法规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一旦有所发现,应就地严格保护,并结合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进行展示利用。


  • 来源: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 艺术大家
    李勇
    1963年生于山东济南,1985
    雷正民
    大事年表   1949年毕业于
    文怀沙
    文怀沙,姓文名奫,字怀沙,以字行
    刘大为
    刘大为,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