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
版画大师赵延年向浙江美术馆捐1037件作品
作者: 来源: 钱江晚报 发布时间:2010-9-16 点击次数:
 版画大师赵延年昨向浙江美术馆捐赠1037件作品和相关文献他曾在本报连载的漫画《歇后论道》深入人心。

    “那是一把在二十世纪颤抖的历史长空上横亘着的一把造像之刀。”5年前,著名版画大师赵延年先生的作品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展出的时候,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这样形容赵老先生手中的刀。昨天,这把“刀”在浙江美术馆刻下了重重一笔,86岁高龄的赵延年向浙江美术馆捐赠了1037件作品和相关文献。


    在捐赠仪式前一天,记者走进赵延年位于杭州东新园的家中长聊。这位在浙江美术学院和潘天寿等大师们一起任教的老教授曾经在南山路住过很多年,如今年事已高的老先生和女儿住在一起。虽然年纪大了,赵先生的面容依然十分清秀,浑身透着儒雅之气。记者登门拜访的时候,老人家正在为上海文联成立60周年写致辞,那份致辞被他改写了好几次。原来1950年上海文联成立时,赵先生就作为美术界代表参加了第一次文代会。他拿出一份名单说:“我看到这份名单上的名字就感慨万千。”记者看到那张名单不禁肃然起敬:巴金、丰子恺、丁善德、梅兰芳、潘汉年、夏衍……中国文化界的泰斗级人物赫然在目。


    而赵延年先生本人,就是中国美术界的泰斗之一,木刻创作群体中的旗帜性人物。


    所有作品都在刻写历史


    “我在国家危亡中长大。”赵先生在记者面前刚坐下,劈头就是这样一句话。接着,他就用缓慢的语速讲起幼年时期几件印象深刻的故事。


    其实那些都不能算完整的“故事”,更像是一幅幅画面:6岁的赵延年被妈妈牵着手走在苏州的街头,看到东北流亡过来的学生当街演讲;1937年,13岁的赵延年住在上海法租界,每天和同学们一起趴在上海美专教室的屋顶,看着中日飞机在天上交战。“白天租界四周一片烟火,入夜整个天空都是红的。那时候不知道,这场战争会耗时8年,让我们家破人亡。”


    “为什么我一上来就给你讲这些呢?因为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深刻体会到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是密不可分的。后来我所有的作品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确实,出生于1924年的赵延年几乎经历了整个中国现代史的风风雨雨,他的作品就成了活生生的中国现代史画卷。翻开赵延年先生的画册,每张黑白分明的木刻图背后都是一段历史,记者像小学生一样边看画边听赵先生讲故事。


    这里有1942年长沙日本战俘营里的一群日本兵的素描,那是赵先生当年赴抗战前线画的写生作品,每个日本俘虏都在素描画像旁签上了自己的名字。1947年,内战时的国统区里,人们争先恐后地伸手往米店里抢米,这是赵延年在上海亲眼目睹的景象。“2001年我的作品在上海展出的时候,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站在这幅《抢米》前看了很久,后来她走到我们面前说,这就是当年活生生的情景,她自己亲身经历过。”


在“牛棚”里理解了鲁迅


    鲁迅题材作品在赵延年先生的版画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创作了130多幅鲁迅作品的插图。赵先生其实没有亲眼见过鲁迅,但他刻的鲁迅像却家喻户晓。


    赵延年真正被鲁迅征服,是在文革中被关进“牛棚”的时候。“我和潘天寿先生一起被‘造反派’推上木凳,挂上木牌,倒上墨汁,从此成了‘牛鬼’。”赵先生今天回忆起30多年前的灾难时仍然显得心有余悸。


    在折磨中,赵延年重看了鲁迅的作品,看到《阿Q正传》时醍醐灌顶,“文革时期的‘造反派’和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模一样的,那时候才能深刻理解他所说的‘国民劣根性’。所以从那时候开始,我就下决心,若有一天,我还能拿起木刻刀进行木刻创作的话,一定要用刻刀把《阿Q正传》用绘画形象塑造出来。”


    与在本报连载的漫画重逢


    从1993年开始,赵延年先生陆续在《钱江晚报》连载漫画,他的栏目叫《歇后论道》。1999年,《歇后论道》在本报上完整坚持了一整年,画的都是《道德经》、《论语》等国学经典里的故事。


    昨天在浙江美术馆的展厅里,86岁的赵先生和当年编辑他的漫画作品的本报编辑张亚文重逢。再次看到当年的编辑和这批漫画的原作时,赵先生满脸含笑,连称“怀念”。他告诉记者,那时候他上医院看病的时候,医生看了他病历上的名字就问:“您是不是钱江晚报上画《歇后论道》的赵延年呀?”可见当年赵先生的漫画深入人心。


    此次,赵延年向浙江美术馆捐赠品中的855幅作品,将在浙美展出到10月10日。

艺术大家
李勇
1963年生于山东济南,1985
雷正民
大事年表   1949年毕业于
文怀沙
文怀沙,姓文名奫,字怀沙,以字行
刘大为
刘大为,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