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活动是全球通艺术精品鉴赏季的第二展。由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主办,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岭南画派纪念馆、赖少其艺术馆、亚明艺术馆、李可染基金会等多家单位协办,共展出傅抱石、李可染、赵望云、黎雄才、关山月、赖少其、张仃、刘蒙天、石鲁、亚明等二十世纪名家作品共110余件。该活动旨在对20世纪中后期的50年代至70年代期间中国美术家国外写生做学术性的梳理和展示,以期引发学界对这一特定时期美术史的现象给予进一步的关注和研究。与展览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也于9月26日下午在关山月美术馆举行。
七大机构借展百件作品
建国初期,关山月及其同时代画家傅抱石、李可染、赵望云、黎雄才、赖少其、张仃、刘蒙天、石鲁、亚明等人曾因受政府的特别指派,获得出访外国的特殊机缘,从而产生一批特殊意义的绘画作品。在此次展览中,主办方以借展的方式和全国各大美术馆以及相关的收藏机构合作,争取以原作展览的方式来呈现新中国这一特殊的美术史现象。参与展出的110幅作品,除关山月作品之外,其他作品分别从7个美术机构以及多位画家家属手中借展而来,整个展览策展时间长达一年,这也使得此次展览的作品异常丰富。
傅抱石李可染作品是亮点
走进关山月美术馆一楼的中厅,几位著名画家的代表性国外写生作品前聚集了大量观众。其中傅抱石东欧写生作品的五幅水墨画尤其引人注目。用纯粹的中国画形式表现西方景色,傅抱石无疑是一位开拓者,从1957年6月到8月,短短三个月,他横跨欧亚的写生之旅,在旅途劳累中,把异域风情纳入自我的意境中,创作出50幅佳作。傅抱石这批东欧写生作品可视为建国后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发展的转型,这些作品虽然描绘的是域外景观,但画面满纸烟云,延续了傅抱石最典型的大写意风格。
而李可染1957年出访德国的9件写生作品也是此展的亮点,李可染先生青年时代就立志革新中国画,1954年迈开了他决定性的一步,他将中国古代山水大家的“师造化,法心源”的传统,转变为面向大自然对景写生、对景创作,十年间,写生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完成水墨山水写生数百幅,开一代新风。而1957年其出访德国的写生作品正是其年富力强之时的力作,可视为构成李可染艺术革新活动的重点。
其他著名画家如赵望云、黎雄才、张仃、刘蒙天、石鲁、亚明等人的国外写生作品也将在此展中出现,从而构成新中国美术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单独展出关山月域外写生
作为关山月美术馆的馆藏作品,关山月建国初期欧洲写生的40件作品这次被单独安排在一楼的A、B展厅展出,其中绝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面世。全面展示关氏20世纪50年代在波兰、法国、瑞士等欧洲国家的写生作品。1956年8月,关山月与刘蒙天一起到波兰写生,完成了包括《革但尼港》、《卡茨米什》等60余幅写生,并在驻波兰的中国大使馆举办了观摩展。在1958年到1959年间,关山月受到中国政府的委派到欧洲的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士等国主持“中国近百年绘画展览”。旅欧期间的写生,无论是人物还是风景,都真实地再现了异域特定历史时期的风土人情。
域外写生开拓中国画新题材
这一批产生于特殊历史时期的绘画既是画家身处异域心迹的一种真实流露,同时也是背负光荣使命的画家对于异域风情及文化观念的自然反映。与20世纪初期到西方学习的徐悲鸿、林风眠等画家不同,此时艺术家们怀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代表国家出国访问,画起画来也大多风格轻快。关山月的《革但司克造船厂》画面上海边巨大的轮船,傅抱石的《歌德瓦尔德城》画面上冒着浓烟的工厂都表达了新中国初建,艺术家对国家现代化的渴望。
与此同时,中国画家随着视野的开拓,绘画语言如何真实表现国外题材、时代空间也成为现代中国画家面临的又一新课题。除了梅兰竹菊、仕女人物,中国画能不能表现现代化图景,这些画家用画笔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些作品中的很多题材,都是第一次在中国画中出现,比如工厂、轮船、起重机吊臂。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于国外题材的表现进行了不同的探索。
在展出画作的同时,主办方还将各时期相关的文献史料辅以年表、地图等一并展示给观众,为关注20世纪绘画艺术命运的观众和学者提供一份相对完整的视觉材料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具有历史感的人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