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
山歌随风起——第三届深圳客家文化节侧记
作者:张志勇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发布时间:2009-1-9 点击次数:
 “明月照山川,围屋团团圆;山歌随风起,绵绵客家情。”2008年12月30日晚,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联、深圳大学等单位主办,深圳市民协等单位承办的第三届深圳客家文化节闭幕式暨《艺韵客家》创新歌舞晚会在深圳保利剧院举行,广东省文联副主席曹利清、张小军,老同志李海东、刘波,广东省民协主席罗学光,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庄礼祥,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董小明,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段亚兵,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深圳市文联副主席、市民协主席杨宏海等出席观看了闭幕式演出,至此为期9天的第三届深圳客家文化节落下了帷幕。

    回顾本届客家文化节,创意迭起,精彩不断。本届文化节自12月22日开幕以来,一共上演了5场《艺韵客家》专场晚会。宝安、罗湖、盐田、龙岗的民间艺术家在传承本地“非遗”的同时加以创新发展,为当地群众奉献了客家风情浓郁的文艺节目。在宝安石岩举行的开幕式晚会上,既有石岩山歌传承人池官华、廖玉莲上台演唱,又有根据石岩民间故事《应人石的传说》改编的同名客家山歌剧,把石岩客家人凄美的爱情故事搬上舞台。盐田沙头角推出了根据全国“非遗”项目“渔灯舞”打造的舞台精品,无论造型、服饰、音乐都有所继承和创新。龙岗南澳的《水上迎亲舞》突出了喜庆诙谐的风格,坪地镇则将历史故事《丁山河》打造成一部客家小戏搬上舞台,塑造了一位执政为民的人民公仆的形象。闭幕式晚会以《家园的记忆》、《月下劝学》、《竹林相约》、《喜悦丰收》、《拜月迎亲》、《正月上灯》、《送郎过番》、《走山》、《海峡望月》、《中元祭祖》和《月迎旭日》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客家风情画卷,艺术地再现了客家人的思想和情感。作为本届客家文化节总策划,杨宏海表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特别是客家山歌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客家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深圳客家文化节的举办正好抓住了这个契机,通过挖掘、整理和演出,在深圳掀起客家文化的热潮,让“非遗”与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相结合,对客家文化起到了动态的保护作用。

    12月26日,广东省流行音乐学会会长陈小奇、常务副会长陈洁明,广东省音协秘书长姚晓强,著名音乐家姚峰、蒋开儒、熊家源、饶荣发,著名客家山歌演唱家徐秋菊、何穗生、陈菊芬等相聚“客家山歌与流行音乐”高峰论坛。作为岭南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陈小奇在高峰论坛上表示,客家山歌与流行音乐的交融是一个必然趋势,两者交融让流行音乐和客家山歌的音乐形态得到进一步发展。此外,他还认为,政府、音乐界和学术界要多方努力才能让客家山歌与流行音乐碰撞出新的火花,让“新客家山歌”走向全国。陈洁明将此次论坛称作“客家山歌勇敢地跟流行音乐拥抱”。他说,我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客家山歌一样,都面临着在流变过程中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如果解决好了客家山歌的问题,将给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带来非常好的启示。“作为先行先试的城市,深圳的音乐家们已在客家山歌与流行歌曲的‘联姻’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一直关注特区文化发展的杨宏海介绍说,饶荣发较早把各种山歌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新的客家山歌,赖房千的《月光光》、《盼团圆》,蒋开儒、姚峰合作的《客家娘酒》和尹良的《客家情歌》等都在客家山歌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音乐元素,让客家山歌焕发了新的活力。

    “客家文化进校园”是本届客家文化节的一大亮点,12月27日和28日,在深圳大学和罗湖外语学校分别举行了“山歌创新面对面”和“客家文化进校园”两场创新互动的学术讲座。在学校兼任教职的杨宏海认为,客家山歌要发展,就要把握年轻人的审美心理,参加讲座的音乐人中不少是在座学生的老师或同学,因而这些讲座给广大学生带来很强的感染力。高校是文化的重镇,是学术的尖端领地,深圳文艺界与本地学校的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既提升了文艺活动的内涵,也推动了高校关注当下文艺动态,为客家文化的传承培养了高素质的接班人。


 

艺术大家
李勇
1963年生于山东济南,1985
雷正民
大事年表   1949年毕业于
文怀沙
文怀沙,姓文名奫,字怀沙,以字行
刘大为
刘大为,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