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杨志今讲话。高育武 摄
杨志今在仪式上讲话。杨志今说,睢阳是“三皇之首”,在这里,长眠着中华“火祖”燧人氏,供奉着“火神”阏伯。燧皇陵和阏伯台作为中国火文化的发源地和重要流传地,承载着中国火的发明史和管理史。燧人氏发明的人工钻木取火,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燧人氏对人类的贡献还有很多,如天文历法、文字、姓氏祭祀礼仪皆由其首创,成为上古文明的重要支柱。与西方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天火以拯救万民不同,燧人氏是世界上唯一有历史文献记载的人工取火的信使,并在河南商丘得到考古学证据支持。火的发明同时代表着人类进入文明长河,刀耕火种取代了茹毛饮血,人类的进化得到飞跃,并使许多的重要发明变为现实。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共收“火”部字133个,从其中对这些字的解释及史科佐证,可以反映出火在物质生活和军事活动中的运用日益广泛和深入,逐渐渗透到精神世界当中,也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包括火神崇拜与自然崇拜等等,这些构成了中国古代火文化的重要内涵,至今仍可见到其遗风承运,并对一些地方的社会生活仍具影响力,如佤族的改火习俗,满族的火祭仪式,汉族的寒食及祭灶,流行于西南少数民族的火把节习俗等,都是对火崇拜的祭祀活动的历史遗俗。
杨志今说,由于火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自燧人氏以降,每朝每代都有管火的官,其中有名的火官有炎帝、祝融、阏伯等。燧人氏在商丘首创火文化,商丘又是“火神”阏伯司火的圣地,故商丘有“火都”、“火墟”的称谓。作为中国火文化的源头,商丘被命名为“中国火文化之乡”可谓名副其实,实至名归。河南省文联、省民协,商丘市委市政府以及睢阳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火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火文化的调查、考证、研究及建设性产业开发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希望商丘市及睢阳区有关方面充分利用正式命名“中国火文化之乡”和成立“中国火文化研究中心”这一契机,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加大品牌保护和旅游开发力量,使火文化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白庚胜授予“中国火文化之乡”牌匾,杨继民接受牌匾。
罗杨授予 “中国火文化之乡研究中心”牌匾,王俊峰接受牌匾。
王保存在仪式上致辞。刘沛在仪式上讲话。
向云驹宣读了中国民协《关于同意命名商丘市睢阳区为“中国火文化之乡”并建立“中国火文化研究中心”的决定》。
睢阳区位于河南省东部,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是“三皇之首”、“火祖”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的地方,是 “火神”阏伯司火的圣地。经考证,商丘自古就有“火都”、“火墟”、“大火之乡”的称谓,火已成为商丘的标志和象征。2005年7月,全国第十届运动会“华夏文明之火”采集仪式在燧皇陵景区举行。 2006年4月,中国首届火文化研讨会在睢阳区召开,与会专家认为:“燧皇陵在商丘,商丘是古黎丘,是燧人氏作为天皇时,在瞿水、睢水流域的中心都邑。”充分肯定了商丘在传承、弘扬、发展火文化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和特殊地位。2006年5月,包含燧皇陵在内的宋国故城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5月,燧皇陵景区的“火神祭祀”被河南省文化厅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睢阳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火文化的抢救、传承和弘扬。早在1987年就成立了火文化研究会,从火文化的起源、民俗、内涵、现存建筑、年代考证、历史沿革、民间故事传说、社会影响、专家评价以及习俗、传统等方面,开展了研究性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已出版火文化的书籍两本,录制火文化专题片12盘,在全国、省、市级报刊和杂志上发表有关火文化方面的研究性论文二十多篇。投入5100万元对历史遗址遗迹进行恢复和园景建设,完成燧皇陵一、二期工程建设改造,并计划建设中华圣火坛、火文化博物馆、南天门广场、中华圣火文化园等设施。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白庚胜授予“中国火文化之乡”牌匾,杨继民接受牌匾。高育武 摄
罗杨授予 “中国火文化之乡研究中心”牌匾,王俊峰接受牌匾。高育武 摄
中共商丘市委书记王保存致辞。高育武 摄
睢阳区委书记刘沛讲话。高育武 摄
中国民协秘书长向云驹宣读决定。高育武 摄
中国民协副秘书长赵铁信主持仪式。高育武 摄
与会人员合影。高育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