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
从杀殉到木偶戏
作者:李清华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布时间:2009-4-8 点击次数:


    木偶戏是一种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那么,木偶剧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

    奴隶制社会有一种“杀殉”制度。奴隶主将奴隶杀死陪葬,名曰“杀殉”。后来,逐渐用人形偶像来代替“杀殉”,这种偶像开始是用茅草扎成的,叫做“刍灵”,慢慢发展到用木头制作,称之为“木偶”。为了把木偶尽量做得像真人一样,甚至还安装一些机关,使之能够跳跃。古代称跳跃为“踊”,所以把这种会跳跃的木偶叫做与“踊”同音的“俑”。

    俑,开始用于陪葬,后来又渐渐用来办丧事和在饮宴集会上表演节目,这样就产生了木偶戏。木偶在古代也称为“傀儡”,又叫“壮丑”,因为那时木偶外形魁梧丑怪,除用于陪葬外,还用以守墓、守门。

    关于木偶剧的起源,唐代《乐府杂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汉初时,有一次汉高祖刘邦被匈奴的单于冒顿包围在平城,城外四面重兵驻扎,其中一面是冒顿的妻子阏氏,她的兵力比其他三面强大。当时城中断粮,情况危急,刘邦手下大将陈平得知阏氏妒忌她丈夫纳妾,顿生一计,令人造了一些形似歌女的木偶,装上机关,在女墙间跳舞。阏氏远远望见一些女子舞姿婆娑,楚楚动人,担忧破城后冒顿会宠幸这些歌女,就先撤了兵,于是高祖转危为安。后来,就有一些艺人从事木偶表演。有一个姓郭的艺人,人称“郭郎”。以木偶戏为业,其地位在百优之首。

    唐代的木偶制作技艺十分精湛。当时有的皇亲国戚的寝卧处排列着一些木雕婢女,手执华灯,自昏达旦,称为“灯婢”。张鷟的《朝野佥载》里记叙了一些类似现代机器人的木偶,如杭州的杨务廉做了一个木偶,手捧木碗,在街上行乞,还会发声,每天有几千人施钱给木偶。又如洛州殷文亮做的一群木偶会给人斟酒和敬酒,两旁还有一些木歌女按一定的节拍唱歌吹笙,酒未饮完,木歌女会用乐声催促,酒一饮尽,小木人会来斟上。上述记载是否属实,尚可存疑,但当时木偶的精巧是肯定的。

    唐宋以后,雕塑、绘画、文学的发展促进了木偶戏的发展。木偶动作越来越灵活,剧情也日益复杂。当时老百姓最爱看名叫“鲍老”、“郭郎”的木偶表演。他们穿着特别宽松的衣服,一脸滑稽相,演出时还配有唱词,专门逗人开心。元、明曲中的《憨郭郎》、《鲍老儿》等曲名,就是由此而得来的。

    此外,由木偶戏又衍生出以木偶取影的“皮影戏”和用小孩模仿木偶动作的“肉傀儡戏”,后来的京剧也吸收了木偶剧的一些表演动作和术语。

艺术大家
李勇
1963年生于山东济南,1985
雷正民
大事年表   1949年毕业于
文怀沙
文怀沙,姓文名奫,字怀沙,以字行
刘大为
刘大为,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