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
宁都有个剪纸村
作者: 来源: 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09-4-13 点击次数:





村里的新产业白莲成了剪纸新图案


   一个小山村,家家户户都有一本剪纸样簿,男男女女都有一手剪纸绝活,老老少少都有一套剪纸心得,它就是远近闻名的剪纸村——宁都县石上镇池布村曾坊小组。


  这个村小组有132户人家,590多人,剪纸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遇上娶亲嫁女、生子满月、老人寿诞、逢年过节,他们都会拿起剪刀,将心中的祈盼和祝福,在红纸上剪出来。


   春耕时节,笔者走进这个位于昌厦公路旁的古朴村庄。在村庄一角,只见一群小孩将一张圆桌团团围住。原来,是该村退休教师曾海生在教他的小弟子们学剪纸。


  据曾海生介绍,曾坊剪纸始于明末清初,是宁都民间艺术项目曾坊“桥梆灯”中的一部分,由曾坊村曾氏的一位先祖从苏州传入,并在一代又一代曾坊人的传承中不断发展。按照该村的风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都要剪纸扎制“桥梆灯”闹元宵,而由100个灯笼组成的“桥梆灯”主要靠村里前一年有娶亲嫁女、生儿添丁等喜事的人家每户一梆(10个灯笼为一梆)共同凑起来的。因此,该村的新婚夫妇,无论是谁,都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剪纸这一手艺,为自己及儿孙的将来祈福。正因为如此,剪纸成为村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代一代传了下来。现在,村里每家每户都保存了比较经典的剪纸样簿,用于后代学剪纸之用。


  在曾坊村,男人剪纸也不奇怪。曾海生十来岁就跟母亲学剪纸,后来他当了老师,对剪纸有了一些文化的思考,并将自己的思考融入传统的剪纸中,用谐音、象征、隐喻等手法表现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企盼,从而提高了剪纸作品的审美价值,传统剪纸开始了创新。5年前曾海生退休回到家,看到村里有不少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孩子,就把他们组织起来,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剪纸技艺和盘托出,教授弟子。


  虽然剪纸费时又费神,但关系到自家福祉,拿着红纸剪刀,大家都虔诚而耐心地,一遍又一遍,一个又一个图案不断地剪,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曾坊人在剪纸中找到了快乐,在快乐中剪纸。88岁的谢国英老人从16岁嫁到曾坊村后便开始学剪纸,一直剪了70多年。在日积月累中,她的剪纸技术已达到了“随心所欲”的程度,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样从心生,图从手出,各种形态惟妙惟肖。


  剪纸在曾坊扎根多年,如今,曾坊人想要让曾坊剪纸走出曾坊。曾海生说,曾坊剪纸是客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房屋装修越来越讲究品位,不少人现在已开始将剪纸艺术融入到现代的居家装修当中。剪纸产业发展潜力很大。


  近年来,宁都县加大了宣传力度,曾坊剪纸的名声逐渐扩大,每年元宵节都会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及中央、省、市新闻媒体慕名前来曾坊村观光采风。但剪纸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术,要成为文化商品走进千家万户,还要解决纸张的质量问题,以及如何大规模生产和销售等问题。看来,推广剪纸艺术,发展剪纸产业,使曾坊村成为真正的文化特色村,还尚需时日。


艺术大家
李勇
1963年生于山东济南,1985
雷正民
大事年表   1949年毕业于
文怀沙
文怀沙,姓文名奫,字怀沙,以字行
刘大为
刘大为,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