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
不老之手·金丝银线绣出4.1米古珠江地图
作者:罗桦琳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09-6-29 点击次数:




  


不老之手·金丝银线绣出4.1米古珠江地图


  她,13岁进刺绣社学“做花”,掌握的针法超过40种。入行50年,是著名刺绣大师龚公的第一弟子,也是如今仅剩的广绣三大传人之一。


  她,没上过学,大字不识,说话仍带着黄埔珠江村的乡音。


  她说:“如今已经没什么人会做广绣了,只有我们这些人还在‘死缠烂打’。”


  文/罗桦琳 图/黄澄锋


  “做得好看的雀仔(鸟)晓(识)飞,比如这一对,一只已经飞到前面,又转过身,朝着后面那只叫唤:来啊来啊!”64岁的陆柳卿,说起刺绣就兴奋。她13岁进刺绣社学“做花”,掌握的针法超过40种,如今成为广绣仅余的三个在业界闻名的传人之一。


  她没上过学,大字不识一个,说话仍带着黄埔珠江村的乡音。陆柳卿在家里摆了十几个木织架,传授手艺之余也接受政府的订单,俨然是个“家庭小作坊”。不过由于无法给出高工资,招来的人大都很难久留。


  “我7岁开始学刺绣,13岁进黄埔刺绣社当正式职工,做的第一张‘花’(旧时广东地区称刺绣为“做花”)就被评为‘一级花’了!一级花可是最高级的。当时,文冲、珠江、珠村、棠下、黄村做刺绣的人,都知道我‘做花’厉害。”陆柳卿总不忘提这段威水史。她入行已经50年,是著名刺绣大师龚公的第一弟子。


  在她身后,是数十幅出自她手下的作品,风格各有不同:《百鸟朝凤》是传统广绣的代表作;《岭南佳果》融入了西洋画的技法,在光下显现出静物油画效果;《天工开绣》四个粗犷的大字,一眼看去与用毛笔挥就的书法并无差异。


  令陆柳卿最自豪的是长达4.1米的《波罗全图》。画稿选自清代嘉庆年间的秀才崔弼编撰的《波罗外记》,是最早记录虎门珠江口至黄埔鱼珠的古珠江地图。图中表现了虎门、古波罗庙、鱼珠古码头的全貌,全画用金丝绒线绣成。


  “现在最大的麻烦是材料难买。”陆柳卿说,广绣所用的针线材料及剪刀,都与平常家用的不同,但是现在广州市面上已经很难找到。“比如绣花针,广州早已没有厂家在做,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都是从香港进口的。”


  “如今已经没什么人会做广绣,只有我们这些人在‘死缠烂打’。”陆柳卿开玩笑道。据悉,与她同一批学做广绣,目前仍然活跃于业界的只剩她和陈少芳以及许炽光。


  在陆柳卿的“家庭式小作坊”,儿子负责接订单洽谈生意,儿媳妇负责生产线,陆柳卿则做“技术指导”。


  陆柳卿的儿子说,请来的工人是计件算工资,大多是外地人。“我们给出的工资是每月1000元,所以很多本地人不屑做,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高成本,因为基本需要从头教起,没有天分的只能留一两个月,真正能上手的还不到三分之一。”



  链接


  陆柳卿先后工作于黄埔刺绣社、广东省美术工艺研究所以及市工艺研究所,入行已经50年。她回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广州尤其是黄埔地区,家家户户的妇女都热衷于女红。当时,一家“花社”至少有二三十人,而且很喜欢请男工,有些出名的师父指定只收男工。


  上世纪60年代的刺绣师傅工资也很高,在平均工资只有一二十元/月的情况下,可以拿到40元/月,是很多人都羡慕的一份工作。那时一张龙凤被面能卖30多元,在当时属于“高价”。


  广绣


  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广绣与潮州刺绣合称粤绣,与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和江苏的苏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


  ①②陆柳卿13岁进刺绣社学“做花”,掌握的针法超过40种。


  ③陆柳卿作品《霸王花》。


 

艺术大家
李勇
1963年生于山东济南,1985
雷正民
大事年表   1949年毕业于
文怀沙
文怀沙,姓文名奫,字怀沙,以字行
刘大为
刘大为,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