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
我看到了民间的文学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9-10-26 点击次数:
 我想证明这样一种文学事实:在文学大格局中,存在着一个生机勃勃的隐形的民间文学运动。

  这个民间文学运动萌发于新时期初期,形成于改革开放之后的市场经济时代,进入新世纪文学阶段,则已基本成潮。这个民间文学运动始于民间诗歌运动。最先期的民间诗歌活动可以追溯到 “朦胧诗”,后来是年轻人的自由诗写作和中老年人的古体诗词写作活动在民间的广泛兴起。较早给民间诗歌运动公开命名的是诗人沈奇,他说:主要是在经历了商业文化进逼和消费文化洗劫的重重考验之后,今天的诗歌,已经全面地“毫无保留地返回民间,以独立写作和独立传播为新的运行方式,并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也同时恢复了诗的尊严。数以千计的民间诗社,数以百计的民间诗报和网络诗歌论坛,数以万计的民间自印作品,在‘自由创作’、‘民间传播’的理念支撑下,集结为新的阵营”。 (沈奇:《诗歌:从“80年代”到“新世纪”》,2007年第6期《当代文坛》)其实民间自印(自费)和自行“民间传播”的文种,并不单单是诗歌,文学其他体式如小说、散文、文学理论评论,也都有相当多的自印作品,在城乡民间流布。有人估算过,全国和省作协会员中指望出版社出资出书的人,大约只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一二。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体制内作家,想结集公开刊物发表的作品,都得自费“合同出版”。这种出版物是不能进入市场流通的,也都走“民间传播”之路。这样看来,单说存在着一个“民间诗歌运动”就不准确了,应该是存在着一个文学品种齐全的 “民间文学运动”。纸媒文学之外,再加上无边的网媒文学,“民间文学运动”就是特别可观的文学景观了。甚至没有办法计算它的存在规模,它比我们习惯上愿意指认的文坛,要广大得多。这个文学人口众多的“民间文学运动”,是共和国空前繁荣的文学大形势的不可无视的结构性存在。怎样认识和对待这种文学存在,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文学新问题。


  说这个“民间文学运动”是隐形的,是因为它不易被人们感觉到,不被感觉到差不多就是不被承认。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它不归属文坛,外在于体制,二是它同时外在于市场,是一种“外文坛”和“外市场”的文学存在。其中纸媒部分均是块状的区域性存在,散在,零乱零星,有小组织而不成大系统。只有深入到局部、细部才能感觉到它。比如,到葫芦岛去,那里就俨然是“民间文学运动”的一处自发的“基地”。那里有中国乡土诗人协会承办的民间自办刊物《乡土诗人》,团结了全国各地的民间诗人,依靠会员会费和企业赞助办刊,向遍布全国的会员免费赠阅。每年都有年会活动。 《乡土诗人》编辑部落脚在一家印刷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文学写作者。那里还时常为本市和邻近市及外地民间写作者举办作品研讨活动。锦州的民间诗歌运动也很兴盛。锦州市诗词学会名下,有八大诗社和十几个诗词学会,都有自办内部刊物,讲座、研讨、采风活动不断。


  整个民间文学运动因为不在体制,才显得不起眼儿或“没什么了不起”。然而,对于民间文学运动的广大参与者,它绝对是重要的,对于共和国文学事业的未来发展,它的存在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位民间诗人,被问及“诗在你的生活中占据什么地位”时,这样回答:“对我而言,诗既是生命之仪式化的神圣托付,又是日常生活方式。以工作来养家养自己,养好了,再拿来养诗,再拿诗来养心,好正常地活着。”这话代表了民间文学运动中绝大多数人对待文学的理解和态度,它既回答了文学写作对于个人生命活动的意义,也回答了民间文学作家为什么肯自费印制作品。这里有文学真道理,文学写作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活动,首先是写给写作者自己的,是用以营养自我心灵,滋养、建构自身人性和精神生命的,是“如春蚕吐丝般”的生命内需,是写作者自我生命塑造和对象化确证。买诗集、写诗、出诗集,不比置办房屋、买粮买菜不重要,而是更重要。它们分别是一般物质生命活动之必需,和高级精神生命活动之必需。文学首先是精神自用,有益于别人、他人是这之后的事情。凡是能真正感动自己的,就都极有可能感动别人。像民间文学写作者这样对待文学写作,才是朴素的、真诚的。文学从起点上,就不是用来挣钱花,而是需要花钱经营的。文学可以换点钱花,是经济社会派给文学的次生价值、附加价值。


  我们在外在于市场的民间文学运动里,感受到了文学的精神元点。这让人联想起中国古代文人们的写作生活。因为民间文学运动门槛不高,甚至是不设门槛,所以其文学性肯定是不整齐的、有的甚至够不上是文学,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从这里看懂什么是“文学回到自身”。 “文学回到自身”这个怪异的提法,一直被使用着,却也一直语焉不详。民间文学运动可以启发我们这样理解它:它就是拒绝精神利益以外任何利益诱惑,回到听命于生命和心灵的内在需要,服务于人性和生命境界提升的“自由写作”。大约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人评论民间文学运动“不仅是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恢复,更是对以‘诗经’为源头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恢复”。


  这个民间文学运动的存在,至少可以说明,在文学的社会读者群日渐萎缩的当下,在遍布全国的民间文学运动里,依然聚集着虔敬地把文学当文学来享用的无边人群,文学在这里真正起着文学应该起的作用。仅凭这一点,我们必须正眼端详这部分文学。


  □李万武

艺术大家
李勇
1963年生于山东济南,1985
雷正民
大事年表   1949年毕业于
文怀沙
文怀沙,姓文名奫,字怀沙,以字行
刘大为
刘大为,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