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
曲艺·童趣·随想
作者: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10-9-13 点击次数:
近日,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全国少工委办公室、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共同主办了第四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和上届少儿曲艺大赛相比,本次比赛在题材开拓、曲种丰富、童趣提升、内涵深化、服装道具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不足也是存在的,也引发了人们对当前少儿曲艺创作的思考。

  突出少儿视角  观照生活


  大赛部分作品题材雷同。相声《和爸爸说句心里话》、《比爸爸》和数来宝《夸爸爸》都讽刺爸爸“码长城”的行为。另外《和爸爸说句心里话》是反腐题材,但在少儿曲艺作品里未免有些沉重。


  可喜的是,也有令人捧腹的好作品,体现少儿曲艺的趣味性、艺术性、教育性。比如荣获大赛一等奖的天津快板《两个小伙伴》取材于孩子们的学校生活,并不是生硬的说教,让小观众在幽默诙谐的气氛中得到快乐和启迪。这个节目的小演员一胖一瘦,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对比,给人先入为主的幽默感,节目长短适宜。


  与时俱进 富有童趣


  据我所知,如今少儿曲艺的专业创作者寥寥可数,参加本届大赛的50个作品的创作者绝大部分是业余作者。无论“专业”“非专业”作者,都要深入儿童生活中去,蹲下身子跟儿童对话,以儿童的视角开掘儿童的内心世界,改变以成人的视角创作儿童曲艺作品的现象,创作的作品能表现当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才能让孩子们感同身受,引发强烈的共鸣。


  由于现在的曲艺创作队伍中大多是中老年作者,他们经过人生的坎坷和磨练,写出了无数经典传神的曲艺作品,然而在创作少儿曲艺作品时,往往忽略以少儿为中心。最近无意中看了一位从事曲艺创作的老先生的博客,他写了一段快板《放学路上》,念词是:“你爸爸在前方挣钱养家,你妈妈在后方绣军鞋。”根本不算现代作品。


  河南坠子小品《妈妈再陪我一会儿》获本次大赛二等奖,却也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作品里的主要人物有妈妈、科学家阿姨、小女孩。演员的演出极为成人化,很多儿童观众因而不感兴趣。作品关注留守儿童,却有失真实,较空洞,也就不能打动观众。


  短小精悍  通俗易懂


  现在有些成人作者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儿童文艺作品就是简单地讲道理。实际上现代的儿童是具有审美和感悟能力的,他们知道哪些作品“好玩极了”,哪些作品“无聊死了”,其实儿童作品的创作更加不简单,因作者要用儿童的视角、语言去创作作品,作品还要得到儿童的呼应和认可才行。一部作品要想打动小观众,其人物一定要写出彩来,如老舍先生针对人物是怎样写出来的提问做出下列回答:“必须抓住矛盾最尖锐的地方去充实去发挥,这样一定会感动人,人物也能写活了。” 否则就不会得到观众的认可,比如大赛中的节目《校园新歌》中的词:“新上任的班主任,姓王名叫王志诚,下定决心帮助张二楞,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去家访查实情,促膝谈心送真情……”平铺直叙,故事性不强。


  曲艺作品要写得通俗易懂,尤其少儿曲艺作品的作者应从少儿的生活中学习他们的语言,并且提炼语言。单口相声《未来球星》获得了大赛一等奖,语言生动活泼,得到小观众的一致认可。此外,儿童曲艺作品要短小精悍,适合儿童演唱,句子不宜过长,否则孩子们上台表演时会很疲累,台下小观众们也会坐不住的。


  值得注意的是,曲艺的文本相当重要。举例而言,京韵大鼓中的著名段子《风雨归舟》、《剑阁闻铃》正是有了清朝文人韩小窗的操刀捉笔,使其作为经典,传唱至今。如果没有文人的介入整理,《武松》也不会成为山东快书的看家活儿。当前现实却是:为儿童写作的优秀作家太少了,为儿童编写剧本的编剧太少了,为儿童创作曲艺脚本的专业人士少之又少。优秀文本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儿童文艺的日渐式微。由此我们呼吁喜爱曲艺艺术的文人们也像当年的老舍先生一样,不计功利地投入一点儿精力到曲艺创作中去,能够把文学的营养灌输到曲艺中,同时曲艺也会营养其他文艺形式的创作。我们不求曲艺能够在短期内获得繁荣,但求得多一些韩小窗、老舍、梁左就好。如果曲艺有更多的优秀创作者加入,那么曲艺的第二个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