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小珍(左)与搭档在台上表演。
“相声是带给人们欢乐的,我们在台上说、学、逗、唱,将欢乐带给观众。但在台下,我却怎么也乐不起来。珍友社创办的这三年,可谓是历尽磨难和风雨,在最困难的时候,我甚至连生活费都没有,幸得家人及观众的支持,我才撑到了今天。” 说起珍友社的创建与发展,班主衡小珍心事重重,愁眉不展。
效仿郭德纲成立民间相声俱乐部
今年已经53岁的衡小珍,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西安人,他自幼就痴迷于文艺表演。1970年,西安文艺战士训练班(即西安市艺术学校的前身)在全省招生,刚刚12岁的他便报名参加了训练班。两年后,他被分配到西安市京剧团当文武花脸。1984年,随着京剧的日渐衰落,他被迫改行说起了相声,他拜师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王宝珍先生,并得益于相声大师张永熙先生亲授。由于具有京剧演员的功底,他的相声以擅长柳活(指带有学唱歌曲、戏曲等的段子)为特点,声情并茂,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
2007年前,衡小珍一直以嘉宾身份穿梭于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夜总会进行表演,虽说辛苦,但收入颇丰,一个月能挣1万到2万元,他很快就在西安买了房、买了车,进入“有钱人”的行列。
2005年左右,郭德纲及德云社一夜之间蹿红大江南北。郭德纲的走红,似乎让相声艺人嗅到了春天的气息,于是,不少相声艺人在当地效仿郭德纲创办起了民间的相声俱乐部。
“西安是参军戏(相声始祖)的发源地,又拥有众多相声人才,为什么西安不可以有一个相声俱乐部呢?相声更应在古城发扬光大!”有了创办相声俱乐部的想法后,衡小珍回到西安开始四处张罗。在两位商界朋友的支持下,2007年9月28日,西安首家民间相声俱乐部——珍友社相声俱乐部在南二环国美电器楼上的一家茶社正式成立,并进行了首场演出,“茶馆里听相声”也从此走进了西安普通市民的生活。
据了解,珍友社不仅是西安首家民间相声社团,也是西北地区第一家民间相声社团,它的成立得到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著名相声演员周春晓、于海涛、魏元成、赵卫明、刘文友等均加入到创立队伍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担任了珍友社的名誉主席,著名笑星石国庆担任了珍友社的艺术顾问。
一波三折 珍友社五易其址
“我是一个艺人,缺乏商业头脑,不善经营,三年时间里,由于各种原因,珍友社已是五易其址,往往是刚刚积聚起了人气,就被迫搬迁。” 说起珍友社的发展历程,班主衡小珍言语中充满了辛酸,“三年前,我看着顶多就40多岁,噪音洪亮。三年过去,我感觉自己一下子老了,由于每天都要演出,噪子也哑了。每搬一次地方,就要重新投资一次,三年下来,我自己的积蓄已经倒腾光了,还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已经赔了50多万元了。”
由于是民间社团组织,缺乏政府的扶持,缺乏雄厚的资金注入,珍友社多年来一直是“小打小闹”。在南二环茶社的经营,仅仅维持了三个月。“我是一个纯粹的艺人,我希望能在艺术中找到乐趣,并将乐趣带给观众,哪怕台下只有一个观众,也会坚持演出。但合作方是商人,商人以利益为第一,短期的不景气,很快使他们打起退堂鼓,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只好另觅合作方。”
2008年1月28日,在建西街悦洋酒店的茶秀,珍友社“梅开二度”。衡小珍悉心呵护着珍友社的发展,春节时不惜重金,从天津请来相声大腕捧场,虽然收入仍然难以弥补支出,但看着日渐多起来的观众,衡小珍内心充满了希望。但好景不长,由于酒店内部原因,4月20日珍友社再次被迫搬迁。
同年5月11日,珍友社“蜗居”到西大街一处地下室内,次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地震震得珍友社“一蹶不振”,一个月只有三五场演出,但房租、水电费却是一分钱也不能少。
2008年中秋节前的一次演出,珍友社巨大的生存压力使得衡小珍在台上潸然泪下,不禁向观众诉出委屈。“观众是非常善良的,演出结束后,他们自发给我们捐了款,帮我们付清了部分房租和水电费”。在西大街地下室长达两年的演出,使得珍友社的知名度日渐升高,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但因地下室通风设施不好,环境较差,为了长远发展,衡小珍忍痛决定再次搬迁。
2010年10月,珍友社“安家”在边家村俱乐部旁一茶室内,首场演出时观众爆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能坐五六十人的茶秀里,几乎天天都是满场,日均营业额达到2000元左右。正在衡小珍感叹“这次终于成功迁址”时,不幸的消息传来,由于合作伙伴未与房东签订租房合同,他们不得不面临要么被迫接受高价房租、要么搬迁的选择,珍友社只好五度迁址。
舞台虽小 却难掩精彩
今年3月18日,珍友社在西大街新址进行首场演出。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本是一个主营红木家具的地方,经营者将红木家具挪到一旁,中间不大的地方集中摆放了一二十张桌子,不断前来的观众已将中间位置坐得满满的,后来的只能将就坐在旁边摆放红木家具的地方。虽显窘迫,但衡小珍已是非常满意,“ 这儿的条件非常不错,通风也好,比原来西大街的地下室强多了”。
正中的舞台装点得古色古香,演员们全部身着长袍,仿佛将观众带到了民国初期。一段快板“杨志卖刀”,将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经典故事栩栩再现,拉开了整场演出的序幕。
班主衡小珍与搭档刘文友中场上场,立即引来观众阵阵喝彩。“今天你买盐了吗?”一句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开场白,立即提起了观众的兴趣,“日本人在核辐射中等待碘盐,中国人抢碘盐以等待核辐射。专家说了,碘盐对预防核辐射没有作用,奉劝各位,大家还是别抢了”,随即话峰一转,衡小珍与刘文友说起了他们著名的相声段子《铡美案》。
无论是青年相声演员衡志与雷鸣的《打灯谜》,还是赵建明与车玉琨的《新富贵图》,刘奎与王京的《学聋哑》,均不时引来观众阵阵喝彩。台上的演员说得是大汗淋漓,台下的观众听得是津津有味,笑声、“接活”声(即演员还未说出台词,观众即替他说出)此起彼伏。
“相声要想发展下去,就必须在传统中有创新,但传统不能丢,基本功得打扎实,否则只有创新,没有传统,那还叫什么相声?”衡小珍对相声的发展有着自己的坚持,“不能靠说脏活、说黄段子来笼络观众,那样做就脱离了相声的本质,玷污了这门高雅的艺术。”
业内人士对珍友社及衡小珍的表演有这样的总结:一是古今相融,在传统中融合了现代元素。二是具有浓郁的西安地方特色。如西安的骡马市、三秦医院、贾三包子等,都被他们写入了脚本。几乎在每一部相声作品中,都能找到现代化与本土化的元素。在《铡美案》中,包拯被当做是西安回坊人,说的是一口地道的回坊话,而公主则被当做是河南开封人,说的是地道的河南话。这两大特点,使得传统相声拉近了与普通观众的距离,更使西安本地人从中找到了独有的乐趣。
期待西安相声艺术春天来临
张女士是西安交大的老师,她是珍友社的忠实“粉丝”,近日她又带着孩子与亲戚朋友来给珍友社捧场。她对记者说:“我听了三年了,非常喜欢,不但能放松娱乐,而且可以体味许多道理,这是歌曲、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
西安一位地产商,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也是一位忠实的相声迷,他表示:“传统的东西都快丢完了,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声,不能就这样消失了,要不断创新形式,跟上观众的口味,传承下去。”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民间相声俱乐部的兴起,使得相声与茶馆有机结合起来,这种形式将相声从电视屏幕中重新拉回剧场。与观众近距离的接触,同看电视相比较高的消费支出,已经培养出了一批新型的相声爱好者。这些爱好者多为中青年,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收入较高,对文化娱乐消费具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也能经常支付听一次相声几十元甚至数百元的支出。与相声兴起之初,流行在底层劳动者之间的状况已截然不同。
郭德纲的走红及民间相声俱乐部的发展,让许多人看到了振兴相声的希望,他们认为,中国相声的春天来了。相声的再度走红,说明相声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也有人认为,作为传统曲艺形式,就如同戏曲一样,相声走向没落,或许印证了时代变迁的必然规律。在如今泛娱乐盛行的年代,相声并非是大众的唯一选择,在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群的生活中渐行渐远,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西安有很好的演员和剧目,我们也不缺观众,只要有关方面能再给我们一把力,西安的相声市场一定能火起来!珍友社已经被西安世园会邀请进园每天进行表演,这说明相声得到了广泛认可。” 虽然历尽艰辛,但衡小珍对相声及珍友社未来的发展仍然充满信心。(记者 李秋玲 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