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四川曲艺一直作为传统民间文化的主流,滋养着巴蜀人民。也许很多老辈曲艺人还会念叨当年的“芙蓉亭”、“锦江茶楼”,但那时万人空巷、家喻户晓的盛况已然不在。和全国绝大多数地方一样,四川曲艺中一些耳熟能详的唱段渐行渐远,能够欣赏曲艺之美的人越来越少,优秀的曲艺家不断老去,学习曲艺的年轻一辈也日渐稀少。不少家长着力于培养孩子的器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天赋,却极少关注曲艺文化。程永玲怀抱12岁小宝懿的潸然,是触景生情、时空变迁的感怀,还是对四川曲艺的伤感?在曲艺的路上,她们在同样的年龄获得相似的机遇,能否取得同样的辉煌?
本次大赛是四川省构建少儿曲艺原创队伍的重要一步,是建立健全四川少儿曲艺原创机制的重要试水。程永玲和四川省曲协副主席、秘书长李蓉多次说:“曲艺要从娃娃抓起。”少儿曲艺是曲艺的未来,如何让更多的孩子走近曲艺,感受曲艺,喜欢甚至学习曲艺,这是一个重要问题。以前少儿表演的传统曲目,虽然经典,但都是在演绎“成人的故事”,罕有自己的题材。四川以至全国的少儿曲艺剧目都是比较匮乏,能够让少儿演出的作品极为稀少。这使得曲艺很难获得广大少年儿童的认可,更别提让他们喜欢曲艺甚至学习曲艺了。因此,抓少儿曲艺原创,就是抓曲艺事业的传承。少儿曲艺题材原创工作也就作为曲艺在新时期谋求发展、应对挑战的一个新课题被推上前台。
少儿题材曲艺原创,无现成道路,无借鉴之法,四川曲艺人完全以一腔热情和责任感,摸索着前进。李蓉坦言:要用传统曲艺这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融汇少儿的“童真”、“童趣”、“童智”,创造出能登艺术殿堂,被成人欣赏,为儿童喜欢的作品,的确是一个大挑战。通过不断探索与尝试,借鉴其他少儿艺术的经验,从少儿的角度出发,四川曲艺人以一颗少儿般的“赤子之心”,成功创作出了一批少儿曲艺作品。
本次大赛中,少儿原创曲目在所有参赛曲目中占到了一半的比例。《采访时刻》《植树谣》《学堂来了北大生》《福娃唱成都》《如此学生》《我的爸爸》等一系列优秀的少儿曲目,无论是内容还是格调都明朗健康,贴近孩子的生活和心灵,能够最大限度地引起他们的成长共鸣。而曲目中凝聚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优良的道德风尚,无疑能对孩子们心灵的陶冶以及健全人格的养成起到润物无声之效。
演出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舞台下最先发出笑声、最先鼓掌的大多时候都是家长陪同观演的孩子。这应当可以看作是孩子们对原创少儿曲艺的认同,也是对获奖曲目主创、参演人员最大的嘉奖。
“投入原创——大赛展演——教学推广”,本次大赛是构建少儿曲艺发展良性循环的中坚环节。李蓉表示,“曲艺要常演常新,常演常精,我们依托本届大赛,希望给这些爱好曲艺、学习曲艺的孩子搭建一个展示、交流和提高的平台,也让外界了解少儿曲艺,关注少儿曲艺。”对于大赛涌现的一些优秀的、深受儿童喜爱的曲目,她认为,应在今后的少儿曲艺教育中应用于教学。以曲艺学校为依托,大力推广,广为传唱。程永玲说:“虽然此次参加大赛的孩子们今后不一定都成为专业的曲艺演员,但只要他们在参与曲艺、观看曲艺中提高了综合素质,在走进传统文化中收获了快乐,那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从另一个角度说,从小给少年儿童注入曲艺艺术的细胞,多开展一些少儿曲艺活动,培养曲艺兴趣,拉近与曲艺的距离,他们长大后,对曲艺就有一种亲和力,曲艺就有了观众基础。少儿曲艺节目展演获得孩子们的喜爱,四川曲艺的群众基础也就在孩子们的笑容中无形扩大。”
据悉,首届四川少儿曲艺大赛于今年2月正式启动,参赛者达213人,覆盖7个市州21所学校,涵盖曲种11个,其中四川曲种8个,决赛更吸引了上千人次群众观看,可以算得上是一次席卷省内的“曲艺旋风”。放眼全国,像河南豫剧、苏州评弹这类能够从娃娃抓起的范例还是极少数,四川首届少儿曲艺大赛无论是从其曲种集中度、规模度,还是大赛背后的诸多努力来看,对少儿曲艺各项建设性探索与尝试,都算是走在全国前列的。程永玲和李蓉都表示,数年来,创建曲艺之乡、曲艺社区、曲艺学校,培养曲艺创演人才、曲艺新苗,培养喜欢曲艺、欣赏曲艺的一批受众群体,拓展曲艺的发展空间,四川少儿曲艺事业正在用一个滴水穿石的过程积蓄厚积薄发的磅礴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