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
中国曲艺牡丹奖的平台创新之路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2-9-3 点击次数:
翻开刚刚揭晓的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奖名单,可以看到,既有马增蕙、田连元、吴宗锡、单田芳、金声伯等老一辈曲艺家,也有贾玲、李响、李想、李然等活跃在曲艺界的新秀;既有小品、快板等受众面较广的曲种,也有扬州弹词、四川扬琴、南阳鼓儿哼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曲种;既有来自专业院团的演员,也有民营小剧场的演员……这一切都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曲艺事业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发展态势。而促成中国曲艺牡丹奖真正能够成为推动曲艺事业全面发展的原因,应该说与中国曲协近年来围绕这一奖项所做出的一系列探索和改进密不可分。

  自2000年设立至今,经过12年来的探索、实践和总结,中国曲艺牡丹奖评奖程序不断规范,评奖机制不断完善,评奖理念也不断与时俱进。从第四届开始的专家评委库建设,到第五届开始设立分赛区比赛制,第六届提出将体制外曲艺演员纳入评奖范畴,再到第七届首次引入观众评审制度……“作为被业界称为曲艺界‘奥斯卡’的中国曲艺牡丹奖,不仅仅是每届评出一些获奖结果,更重要的是让其能够真正发挥促进曲艺事业不断发展的作用。所以,在每一届牡丹奖的评比中,我们都会根据全国曲艺发展情况进行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董耀鹏说。


  让评奖更专业更科学


  在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天津赛区的比赛上,包括记者在内的很多观众都有点纳闷,为何评委席上还有歌唱家杨洪基,他不是音乐界的吗?后来一打听才得知,原来杨洪基也是中国曲艺牡丹奖专家评委库的成员之一。


  作为曲艺界最高奖项,专业性、学术性和权威性必然是中国曲艺牡丹奖在评奖过程中首要坚持的原则。而要保证评选出来的人才和作品名副其实、众望所归,评委自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开始,中国曲协便开始筹划建设专家评委库,除了邀请曲艺界的名家大腕入库外,还在充分考虑到曲艺和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前提下,吸收很多其他艺术门类的名家入库,这其中就包括著名歌唱家杨洪基。从第四届往后,每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委都由评委库中随机挑选产生,而且评委构成还是曲艺和其他艺术门类专家的“混搭”。据介绍,短短几年间,专家评委库人数已由初始的198人,发展到现在的362人。谈及出任中国曲艺牡丹奖评委的感受,杨洪基表示,将其他艺术门类的专家吸收到中国曲艺牡丹奖的评委阵容中来的做法非常科学合理,更能体现中国曲艺牡丹奖评奖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让更多曲种走近观众


  曲艺素有“书山曲海”之说,各曲种的民族性、区域性、方言性限制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对比,所以在评奖时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为此,从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开始,中国曲协正式实施分赛区比赛机制,每届比赛共设4个分赛区,各赛区均设立表演奖、文学奖、节目奖、新人奖,获得各类奖项提名者进入终评。从实际效果来看,分赛区比赛机制让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曲种和代表人物通过牡丹奖这个平台为观众所了解。从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报送情况来看,节目涵盖了65个南北曲种,其中既有苏州弹词、宁波走书、福建锦歌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曲种,也有南阳鼓儿哼、高平鼓书、湖州三跳等新近挖掘整理的曲种,而这正是得益于分赛区机制的有效实施。分赛区比赛机制很好地切合了不同地域观众的欣赏需求。如江苏无锡的评弹比赛,就成为了许多江浙沪“老听客”的专场,而山西长治的北方鼓曲比赛也让当地票友大呼过瘾。分赛区机制还有利于进一步拓展评奖范围,改变过去“小圈子”、“板着脸”评奖的现象。


  分赛区比赛机制的另一个显著效应,就是客观上降低了参评的门槛,让许多非专业团体的演员得以参与进来。获得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的山西潞安大鼓演员王海燕就是长期在基层为广大农民观众演出的曲艺演员,她的节目都是在基层演出中千锤百炼打磨而成,深受基层群众欢迎。谈起几年前的获奖感受,王海燕依旧很激动,在她看来,能够获得牡丹奖对于她个人来说只是个荣誉,但对潞安大鼓的传承发展来说却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因为自从获奖以后,有更多人开始关注潞安大鼓了。董耀鹏表示,分赛区比赛机制是符合曲艺艺术特征、适应当前曲艺事业发展实际的,可操作性强,今后中国曲协将作为常设项目固定下来。


  让体制外曲艺演员


  进入评奖范畴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曲艺小剧场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特点,成为不同价值定位、艺术观念、管理方式、运作方式的实践平台。目前全国小剧场曲艺从业人员大约在30000人以上,其中绝大多数是体制外曲艺工作者、自由职业者,他们是新时期曲艺工作者队伍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研究,从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开始,中国曲协确定要将体制外的曲艺演员纳入评奖范畴,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个理念,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早在报送阶段就对此加以强调。


  如今这一举措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为例,在收到的276个报送节目中,体制外人员所占比例达到14%,他们或来自小剧场,或由电台、电视台和省市群众艺术馆推荐。“我就是这一理念的最大受益者。”获得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的青年相声演员高晓攀表示,中国曲艺牡丹奖对体制外演员的关注,让他深刻感受到,不管是体制外还是体制内,大家都有一个平等的发展机会,只要努力就会有好结果。大量吸引体制外演员加入到牡丹奖中,对整个曲艺事业发展都是有好处的。能够获得这个奖也是他演艺事业的一个新的起点,也将激励他创作和表演更多优秀曲艺作品。


  曲艺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是曲艺传承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如何让众多高等院校艺术类师生参与到中国曲艺牡丹奖比赛之中来,是中国曲协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中国曲协大力感召和积极努力下,从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开始,福建省漳州师范学院、河南南阳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师生的身影出现在中国曲艺牡丹奖的赛场上,虽然他们的表演还稍显稚嫩,但形式新颖、表演自然,极富青春气息,让大家看到了曲艺在高等院校中影响力的逐步提升。


  让群众积极参与和监督评奖


  曲艺评奖有其自身的特点,曲艺的创演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曲艺工作者以为民服务作为曲艺创演活动的动力和使命,因此,评价曲艺的艺术价值和创演技艺水平除了具备业内的认知度外,还要自觉接受群众的检验,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鉴赏和评价的最终主体。对此,中国曲协积极探索群众与专家结合进行文艺评奖的新机制、新办法,除了严格按照《中国曲艺牡丹奖章程》和《中国曲艺牡丹奖评奖细则》等评奖制度、从中国曲艺专家评委库中随机产生专家评委外,还积极发挥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从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开始,首次引入观众评审制度,各分赛区的每场比赛都有10名随机挑选的观众为节目打分点评。为了改变艺术作品只面向评委而不面向观众的弊端,中国曲艺牡丹奖自第五届起就提出要求,凡参评节目奖、文学奖、表演奖和新人奖的节目都必须呈现在舞台上,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前两届评奖的实践证明,这种专家评奖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评奖方式是可行的,效果也是可喜的,用演出检验质量,让观众验证节目,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评奖的公正性和说服力。”董耀鹏表示,将观众的接受和满意程度与评委的评审统一起来,建立起面向观众、面向市场和少而精的评奖机制,使中国曲艺牡丹奖评奖成为推动曲艺作品更好地面向市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将是我们完善评奖机制的最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