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
郑通卫访谈录:让三亚本土书法文化走向世界
作者: 来源:海南经济报 发布时间:2008-7-13 点击次数:
7月12日上午,三亚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郑通卫健步来到代表三亚时尚文化的美丽之冠场馆,他此行是参加“2008奥林匹克文化中国行巡展三亚首站”暨“三亚奥林匹克文化活动日”启动仪式开幕式,同时为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城市设计创作的中国奥运荣誉纪念文化艺术工程中两大主创的“盛世将军瓶”和“中华紫砂壶”现场签名首发。在开幕式间隙,记者对书法家郑通卫先生进行了专访。


郑通卫与奥运冠军站在现场书写字画



本土书法家郑通卫现场挥毫泼墨


  郑通卫先生是位视书法为生命的政府官员,他说,爱好这行是为给三亚书法传播做点实事,是为了让中华民族传统书法文化继续发扬,这是多么朴实而又极有份量的话语。
  身材清癯、精神干练的郑通卫先生全然没有文人名家的张狂之气,脸上淡然含笑,浑身散发着翰墨熏陶出来的书卷气,稳重谦和而尽显大家风范,全然没有全国著名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执法局局长的官气。
  尽管开幕式活动繁忙,郑通卫先生还是抽出时间热情回答了记者的提问。记者的问题依然离不开一个大权重握的地级市执法局局长跟著名书法家如何联系在一起的疑问。


  执著追求


  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恋上书法的?您对书法的执著和不畏艰辛的追求来自什么呢?在从事繁忙公务的同时,您是如何劳逸结合书写自己喜欢的墨宝?家人理解吗?
  郑通卫:受家族文化熏陶,我自幼喜爱书法,对书法有一种异人的天赋。我曾祖父、祖父、伯父均是当地有名的书法家,可以说四代书香门第,家族文化从小对我的书法兴趣影响极大,但是真正进入角色是初中年代。初中学生时代,有时练习书法简直入迷到忘我的程度。记得有一次上早操课,校长、老师在主席台发言讲话,我蹲在下面就随手拣一枝树枝练字,结果被老师罚站一个上午。迷恋上书法除了家族的影响外,重要的一点是自己的爱好,因为家族没落,家境贫困,为了出人头地只能奋斗,但当时唯一的爱好是书法,离开了书法觉得人生没有乐趣。坦率地说,我年青时能被录用参加气象局工作是因为书法好。家人开始也不理解,觉得每天都写的满身墨水没有出息,当时的生活环境也不行,三更半夜起来练字影响家人休息,我爱人非常有怨言,有一阵子甚至闹起分居,但是后来看到别人的老公总是出去喝茶、喝酒、打麻将,而我却一心一意在家涂鸦,爱人感觉自己老公还是有品味的,最终还是理解并从微薄积蓄里拿钱出来给我买宣纸墨砚。
   记者:说到宣纸,有人曾经戏称三亚地区没有上档次的宣纸出售,也就是说三亚能写书法的没有几个,你是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郑通卫:对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理解,保港、崖城一带在三亚地区,可称是舞文弄墨文化氛围比较浓,我中学时是在保港、崖城地区求学,自己想不学习书法都不行,但当时家境贫困,没钱买更多的宣纸墨宝,只能在地上练书法,树枝当笔、沙滩当纸,从而走上了一条大地为纸、树枝为笔的书法家之路。参加工作后我到北京进修学习,没有生活费时只好上街替人写字换钱,每写一幅对联得5毛钱,从那时起开始明白书法还有可以谋生之理。


  有志者事竟成


  记者:据说您曾经在基层农村工作过,您是如何在艰苦恶劣的环境条件下苦练书法的?有人说,正因为这段逆境中的磨练,才有你今天的成就,那么您是如何看待当前书画界弥漫的浮躁之风呢?
  郑通卫:可以说,没有基层农村工作的这段经历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因为大凡农村人都喜欢会写字的文人,农村逢年过节、办喜事丧事都需要写对联,但是会书法的人很少,我在乡镇当领导时经常给老百姓写对联、送梁书,几乎有求必应,老百姓感到非常高兴,政府干部与老百姓的距离拉近了,没有隔阂,对贯彻党的方针政策非常有利。那时觉得书法服务农村对政府工作也是大有用处的。另外,我1999年出了一本书法书刊,我都一一送给我曾经工作过的农村的农民朋友,教育他们的子女好好练书法。我认为,书法要跟老百姓的实际生活、地方风俗紧密结合起来,这种书法才被老百姓认可,才在农村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农村工作期间,虽然辛苦,但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心里还是很欣慰。经过这段农村工作的磨练,了解到农村老百姓的需求,接近生活,我的书法越来越成熟,创作经验越来越丰富,为自己以后的书法提供了飞跃的平台。
  记者:听说您除了书法以外,还潜心于根雕艺术的研究创作,您是如何将两种不相干的艺术结合在一起的?
  郑通卫:从表面看书法与根雕,一个是笔工,一个是刀工,根本联系不到一起,但实际上对艺术家而言,两者是紧密联系的。两者有很多共同点,都是创新创意作品,比如一座根雕,放在灯光、阳光、阴天的效果就是不一样。根雕是七分天然三分加工,这点跟书法相似,都是点与线的结合,连接性很强。另外,一座好的根雕作品完成后需要定名,需要书法的点缀、升华、提炼。这是两者灵感与创意的结果。一块好的根雕经过成熟的书法点缀命名,可以拔高其艺术含金量。如果两者只精通其一,是一种追求艺术的缺陷。


  为政与艺术结合


  记者:您在三亚市政府担任过乡镇镇长、书记、市城管办主任、市副秘书长及执法局局长等要职,要承担很多公务工作,那么您还有时间和精力从事书法创作吗?
  郑通卫:我从政时间较久,有过嘉奖之喜,也曾有过不如意。欢乐也罢,哀愁也好,都是羊毫、狼毫陪我度过喜怒哀乐。虽说大鞭不能打老牛,但我经常鞭策自己,要经常练书法。俗话说初升的太阳都是照耀早起的勤劳人,我在繁忙的公务中坚持抽出业余时间练书法。在不如意时,有人曾嘲笑我,但我一笑与之,挥毫弹忧,往往一幅好的书法可以调节一个人的情操,调节人的心态,所以,坚持在繁忙的公务中忙中偷闲练习书法也是人生一大乐趣。对于公务社会责任,不能把它看成负担,无论困难多大,要争取做好。另一方面,自己爱好的书法创作也不能懈怠。今天的成就就是我能在公务社会责任和书法创作责任之间找到了 一个结合点。


  奥运带来机遇


  记者: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现在的人越来越少用毛笔写字。随之带来的问题是:现在中小学生的书法水平越来越低。您认为,在新形势下,书法艺术的发展前景如何?如何推动书法艺术的普及?
  郑通卫:我曾经在我的书法论文中提到这个问题,进入计算机年代,书法家还会存在吗?这是一大难题,但是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外国人都喜欢并研究,作为中国的书法家首先应该创作更多的作品,形成社会氛围,以免书法断流。在计算机年代,别忘了中国的书法文化瑰宝,后一代人要坚持,更要抓住机遇把中国的书法艺术展示在世人面前。这次我的书法作品被奥运组委会选中就说明这一点。为了写好中国奥运圣火境内首传,我通过思考、筛选,能写出“奥运翔神州,凤凰跃天涯”这幅被誉为“中国奥运境内首传第一书”的书法作品,主要来源于两点:一是热爱故土,二是抓住奥运是中国百年不遇的盛事。这次我的书法作品先被印作三亚邮票首日封,后被搬上中国传统的紫砂壶和瓷艺将军罐(亦称“中华紫砂壶”和“盛世将军瓶”),成为奥运文化优秀作品,证明了我三十多年的书法磨砺没有白费。


  书法家要有创意


  记者:您认为书法艺术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郑通卫:书法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就要弘扬,国家提倡发展科学观,我认为艺术弘扬就是发展,艺术要为国家及民族服务,奥运是百年一遇,作为传统文化瑰宝的书法更不能沉寂,要为民族盛事服务。再说艺术没有界限及终点,要树立一个天外有天楼外有楼的虚心观点,要不断拼命、拼搏、创新,艺术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我今天的成就是我明天的起点。还要继续努力。
  记者:您是三亚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又任海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画艺术家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名家书画院一级书画家等社会职务,是中国近20年来第一个把个人书法和摄影融为一体的富有较高造诣的艺术家,请谈一谈您学书法的经验与体会。
  郑通卫:说到书法的经验与体会,那就是书法要多写多练,集百家之长,书法家要有韧性持之以恒。我到执法局工作几年,工作量很大,但是我还是坚持每天抽出10多分钟到30分钟的时间练书法。还有书法家要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要有丰富的原始生活创作经验。另外,书法家要有创意,书法要从临摹、练笔、正楷开始练习,离开了创意就失去了书法的超脱。书法的创新包括笔法、章法、落款、签章都有讲究,除此以外,书法还有笔画粗细大小之分。我认为,一名书法家应该有书法存量,主要是筛选、对比,可以研究自己的书法发展历程。


  方圆之道


  记者:您1999年出版个人书法专集《艺术与生活》;2002年所创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家作品选集》、《当代书画艺术家精英大典》,荣获“优秀艺术家”和“当代精英艺术家”称号;2003年被评为“世界优秀专家人才”;2004年又出版《郑通卫书艺作品选》;2005年被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中国书画名家作品;2005金秋国际展组委会评为“百名中国书画名家”;2005年荣获“中国——欧洲书法展”金奖。您是多产书法家,目前书法作品存量已逾3000幅。在三亚书画圈内声名远震,有“书坛奇才、怪才”之誉。您如何看待这些头上的光环?
  郑通卫:从外面来说,我是一名书法家,但是我这个书法的形成离不开曾经关心过我的领导、朋友、父老乡亲,一个人的成就离不开身边帮助自己的人,没有好的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就没有好的书法作品,这些功劳归功于领导、朋友、人民的帮助,不能骄傲自大,今后,我除了努力还是努力。
  记者:今后您有什么打算呢?您是怎样看待自我人生价值的?
  郑通卫:从大方向来讲,中国的书法文化有个定位。艺术无限人生有限,仕途一时乐,文章千古照,只有书法艺术没有句号,今后我将把一生献给书法艺术。
  记者:对于有人说您是“官员书法家”,您有什么感想?
  郑通卫:严格讲,我是先有书法才有从政机会,我认为,名人书法家不可取,只有说书法家名人才可取,一名书法家从政后要把书法服务于民,更好地贯彻党的政策,有时两者合一更好发挥作用。
  记者:您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同时还做着许多事情,您是如何理解它们和书法的关系?
  郑通卫:应该说,有书法的人可以受到群众欢迎,执法局长经常得罪人,干扰工作,要用艺术来为执法服务,起到文明执法的目的,反之,用执法过程遇到的问题作为创作素材。
  记者:您平易近人,敢于批评错误,敢于碰硬,这种方圆之道的人格品质是怎样造就的?
  郑通卫:书法家是浪漫的,浪漫的书法家不能平易近人那不是书法家,但是书法艺术是执著的,认准的事要坚持到底,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手中的笔都要入木三分,下笔有灵气、用笔有虎气、收笔有生气。以此作为为人、为官之道同理。
  记者:您对三亚的书画发展有什么建议?
  郑通卫:三亚经过这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形成自己的城市定位规模,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造“文化三亚”,说明三亚市委、市政府要从文化建设方面提升三亚的城市品味,书法要跟城市发展蓝图相结合才有提升的机会。三亚书法处在此时,是到了新兴阶段,应该精心策划,拉动各方力量,加强文化书法方面的宣传、培训、教育,多出书法存量,为了三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服务。


    郑通卫,字力城,海南省三亚市人。历任知青农场长,气象测报、预报员,三亚市崖城镇、高峰乡党委副书记,林旺镇镇长,田独镇委书记、人大主任,三亚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城管办主任,现任三亚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系海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画艺术家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名家书画院一级书画家,是中国近20年来第一个把个人书法和摄影融为一体的富有较高造诣的艺术家、著名书法家。
  其自幼喜爱书法,因幼年家境贫困,时常到毗邻海边的南山鼻子岭(即今三亚著名旅游景区、古崖州八景之一——山海奇观、我国首批五星级旅游景区——三亚大小洞天旅游区所在地)打柴,而后下海畅游,上来后折海边松树枝为笔,以沙滩为纸,苦习书法。曾系统地临过古代碑贴,早期主要临习颜真卿、王羲之字帖,吸纳宋、元、明、清之颜书学派名家笔法,后潜心研究毛泽东、赵朴初、杨再春等现代名家作品。其书法由帖入、自帖出,取各家各体之长,使圆浑之劲,用藏锋之功,寓巧于拙,借古于今,直抒胸臆,创独特风格,自成一家行草之大观。
   应当说,郑通卫书法艺术的形成,不仅是艰苦的书艺探索,更重要的是意志和毅力的磨练。其在担任乡镇领导后工作繁重体累,无暇顾及爱好而曾把笔高搁丢荒过几年时间。但也是乡镇劳累抑郁的环境,让其又操起疏远的笔,借笔抒发压抑的情怀。十年风里来、雨里去的基层领导工作,使其深刻品味人间酸甜苦辣,更加丰富书法创作内涵,也形成其书法独具的山秀海阔、感慨万千之面貌的本土特征。在书法创作中,其创意独特,用笔自由,风骨清奇,布局宏逸,酣畅淋漓,常为乡亲父老写梁书、提春联,在民间颇具盛名,是一名带有浓重泥土芬芳、植根于人民群众之间的青年艺术家。1999年出版个人书法专集《艺术与生活》;2002年所创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家作品选集》、《当代书画艺术家精英大典》,荣获“优秀艺术家”和“当代精英艺术家”称号;2003年被评为“世界优秀专家人才”;2004年又出版《郑通卫书艺作品选》;2005年被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中国书画名家作品2005金秋国际展组委会评为“百名中国书画名家”;2005年荣获“中国——欧洲书法展”金奖;2008年5月又荣获“中国书画金马奖”。目前,郑通卫书法作品存量已逾3000幅,诸多作品笔法浑熟,运笔酣畅淋漓,有万顷海、纳百川之气魄。


  政府官员学习书法艺术更充实


    三亚市长陆志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很高兴看到三亚本土书法艺术家把三亚的人文文化展示在全国人民面前 


     三亚市长陆志远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他自幼爱好书法,父亲也是一名爱好书法的文人,家里时常备有笔墨,空闲时间经常练习,但是因为工作原因没有坚持下来。他认为政府官员爱好书法并没有错,他来三亚后就为美丽三亚书法集、三亚摄影集提过书法。
   他说,艺术是人生中的不断追求,在工作之余劳逸结合,书法可以调节人的情操,书法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沟通桥梁,是快乐浪漫心情的释放,看到三亚本土书法艺术家把三亚的人文文化展示在全国人民面前,心里很高兴。
   陆志远市长说,政府官员在工作之余学习书法可以熏陶个人情操,书法可以宣泄烦恼,可以展示个人快乐,书法艺术在每个人心中的分量不同,就像他自己就喜欢唱歌。他认为政府官员学习书法并不是作秀,政府官员有书法艺术心中会更加充实,有点文化意识、文化艺术,会给人带来永恒不变的快乐情操。


    本报记者 林春宏 特约记者 林 澜 摄影报道

艺术大家
李勇
1963年生于山东济南,1985
雷正民
大事年表   1949年毕业于
文怀沙
文怀沙,姓文名奫,字怀沙,以字行
刘大为
刘大为,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