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第一部分“新时代的课题”中,对30年来书法创作特点的概括客观而又冷静,实事求是,不文过饰非。文章第三部分“书法工作者的责任”中,谈到作为当代书法事业组织者的中国书协和各级书协应该采取的措施时,有几点讲得非常好,尤其是在“充分发挥专业媒体的作用,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一条中指出:“充分重视书法理论家的作用,鼓励书法理论家对书家、书法现象、书法流派作深入的研究,包括对一些重点的有前景的书家作长期的系统的跟踪式研究”的想法,最具史学眼光。
因为各级书协在大多数“书法人”的眼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各级书协尤其是中国书协的一举一动,对书法的发展影响至深至巨,基于此,为了能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努力实现张海先生提出的出经典大家的目标,我对各级书协尤其是中国书协应采取哪些措施,有一些极为个人的看法,讲出来,供参考。
一、少办展赛或干脆在数年间取消展赛
想当年,展赛对书法的复兴与普及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如今展赛已大大变味,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了一个新的“门”和“场”,这不用我多说。我之所以建议少办或干脆取消展赛,目的是让广大“书法人”把学习书法的目的从展赛中挣脱出来,让更多或许能成为大家、出经典的作者甚至评委,少一些诱惑,多一些对艺术的专注。吴冠中说学艺术的要像用开水去浇植物一样浇不死的,才学得好艺术。我的建议,或许可以趁机淘汰一些“非艺术”的,使书法这个“门”或“场”纯些净些。
二、组建专家队伍“送文化下乡”
目前的书法队伍,不读书者、盲从者占比例不少,因此各级书协应组织专家,下去给大家上上课,看看作品,■■脑子,端正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往昔的冲刺班、强化班或专家下来的评讲,主题都是如何入展获奖,听的人关注的也只是“入展获奖”的终南捷径,这些讲座,其实离艺术本质已经很远了,也与张海先生文中第二部分“对经典和大家的认识”中第六点:“真正的书坛大家应该是远离世俗尘嚣,超越现实功利,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精神家园,具有超乎常人的自由探索精神的人”相背离。
三、营造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氛围
这一点很难做到,但很重要,如各级书协领导能作出表率,有雅量,那么在更大范围里展开当不是什么难事。当年陈寅恪写王国维的诗,中间骂了梁任公,给梁任公看,梁任公只笑了笑,不以为芥蒂。钱穆多次就学术问题向胡适发难,胡适在背后对钱仍赞许有加。这就是大师的胸怀。如能做到这一点,相信书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会很快形成,思想独立的书家、学者也会大量涌现,出经典、出大家的目标也指日可待。
四、倡导与多种文化艺术门类的交流协作
纵观书史,历代大家都不仅仅是“专家”,同时也是“杂家”。书法是整个文化体系中一个小小的分支,需要其他文化的涵养和支撑,如只做“专家”,就只能重复张海先生文中第一部分总结的近30年来书法创作的特点:“浅层次、时尚、不可能精深博大,”遑论出经典与成大家。
五、撤消书协各专业委员会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弱化淡化那些有实力的学者艺术家的“官位”意识,促使他们把心力放在艺术本身的竞争上。
六、引进竞争机制
中国书协这几年组织的活动,比较积极地引进了监督机制,但竞争机制没有引入,所以收效甚微。如能在书协管理层内部开展竞争、允许社会平民参与书协活动的组织、举办的竞争,想必效果会不一样。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就像手机的话费因为有了竞争才快速降下来一样。
大家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变当今书坛哪怕一点点痼疾,都是一件谈何容易的事。但社会毕竟在一天天地进步,张海先生既是一位书艺精湛的书法家,时代又给了他能够成为书法活动大家大师的机遇,如今,他已摸准了时代的脉搏,发出了这个时代最为迫切的呼喊,相信他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必然已具备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一意孤行”、“应毋庸议”的勇气,如是,即使失败也是英雄,也是大师,他的努力也就是经典。(杨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