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
张海访谈:电脑信息时代,中国书法出路何在?(下)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时间:2008-12-3 点击次数:
 一、客观看待中国书法现状

    记者:“两会”期间,您和中国书协申万胜副主席提交了两份提案,建议国家建设中国书法馆和中国书法学院,并建议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中国书协副主席段成桂也与全国政协委员赵丽宏联署提案,建议将中国书法向联合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否可以这样来理解,这是为中国书法远虑所产生的近忧?


    因为仅从目前的情况来说,中国书法的现状还是不错的。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是中国的国粹。最近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份调查表明,中国书法近年来首次超过京剧成为海外人士辨识中国的文化符号。最重要的是,中国书法背后的中国文化精神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与此同时,书法也有一种尴尬处境。有人批评说书法已成为脱离大众主流生活方式的传统艺术,在传承与发展危机中透出一种没落心态。也确有一些低俗的杂耍式的“书法”经常出现在民俗文化节上。中国虽有强有力的书法专家,但没有形成多层次的教育群体。


    是不是有鉴于此,中国书协才举办“中国书法进万家”、“中国书法环球行”活动,试图让真正好的书法起扶正祛邪的作用?


    到底中国书法的现状如何?请您为我们的读者精确地描述中国书法的现状。


    张海:关于书法的现状,现在有一个词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书法热”。而且这种“书法热”从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持续了近30年,至今仍然在继续。现在从中央到县,几乎都成立了书法协会,有些地方连乡一级都有。不少行业也成立了书法协会。可以说,全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书法金字塔结构。目前中国书协会员有万余人,省以下各级书协会员约百万之众,这是历史上所从来没有过的。广大群众学习书法的热情高涨,各大专院校书法专业都有充足的生源,而且各地的民间书法班报名也十分踊跃。绝大多数家长把书法教育作为素质培养的内容而非应试教育。中国书协举办的各类展览投稿者日众。1980年举办首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收到稿件仅1000件,到2007年第九届国展,收稿近6万件,20多年间增长60倍,整体水平也越来越高。完备的组织、科学的运行机制,保证书法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随着中国的文化崛起,书法在国内国际的认知度、美誉度和影响力都在逐步提高。许多外国朋友来中国学习书法,他们对这种具有浓厚东方特色的艺术给予很高的评价。


    写字是人际交流的重要手段,书法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书法作为艺术,其基本艺术语言即是人们常用的汉字,这使它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可以说,中国人的心中有着深深的书法情结。在这一点上,书法得天独厚。


    当然,在当前的现代化进程中,市场经济法则起到强劲的支配作用,人们首先考虑生存和竞争的需要,不可能把书法这种主要是修身养性的艺术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社会上的书法从业人员所占比例还是很小的,绝大多数人只是把它作为业余爱好。书法不期望“进入大众主流生活方式”。然而它作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一种补充,一种缓冲,一种心灵寄托,一种精神追求,也是非常重要的。


    继承与创新,是书法艺术自身发展的问题,作为一门艺术,这个问题是永恒存在的。中国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也正是按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这一主流路线进行的。中国书协主办的历届展览和评选,都认真地贯彻了这一原则。至于社会上一些江湖杂耍式的“书法”,这种现象难以避免。但我相信,随着书法艺术的普及,人民群众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他们就会越来越没有市场。


    提出建中国书法馆、中国书法学院和书法申遗的建议,是从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角度着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文化是不能缺位的。书法的繁荣复兴,要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通盘考虑。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意味着只能放到博物馆里保存起来,尤其是非物质的遗产,只能在传承中发展。书法申遗,将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这只会有利于它的发展。


    二、中国书法出路何在?


    记者:针对中国书法出现的难题,各方面都在努力探索出路。例如,广东和重庆的中小学已恢复了书法课,天津近年也强化对小学生汉字书写的培训,把习字和书法列入必修课程,正在编写的一套地方教材有《习字与书法》。天津市教委已把习字和书法列为小学一至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材正在编写中,将由政府埋单,向学生免费提供。


    在4月3日举行的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透露,我国将推出针对大中小学的学生汉字书写等级标准。目前该标准正处于调研论证阶段,尚无正式出台的时间进度安排。


    对此,许多人欢呼,但也有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透露出的忧虑是,实行起来的效果会违背提高书法影响力的初衷:有人认为,课堂不应成为复兴传统艺术的地方,进课堂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艺术在当代面临的传承与发展危机,以此类推,京剧进了课堂,书法、国画、昆曲、武术等也会相应地进入,强行推销会引起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反感;书法进课堂成双刃剑,易招权力上位,最终变味,事与愿违,招公众不满;有人认为,汉字书法可以申遗,但意义不大,因为“遗产”往往意味着“博物馆”里的展品或“保护区”里的物种,没有生气和活力,没有希望和将来;有人认为中国书法的出路只有一条,得像郭德纲的德云社那样精耕细作,就能拯救传统艺术。


    您认同上述这种观点吗?请阐述您对中国书法出路的思考。


    张海:书法所面临的问题,本质上是现代化进程、功利主义和市场法则对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修身齐家,养性怡情,陶冶情操,从表面上,与追求功利,提倡竞争的现代市场法则是不相容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现代化社会所引起的一系列矛盾、困局又可以用传统文化去矫正和补充,所以二者不但可以共同存在,而且可以相辅相成。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书法和汉字密不可分。而一个民族的文字是其文化的核心,国家有必要以适当的行政手段给以保护。强调汉字的规范书写,不但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无疑也是捍卫民族文字的需要。文字关乎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尊严,应给予高度的重视。书法课应当和汉字的规范书写结合起来,针对大中小学生推出汉字书写等级标准是完全必要的。这和一般意义上的传统文化进课堂还不是一个概念。昆曲也好、武术也好、国画也好,都不涉及国家统一的问题。而文字则不同。书法是建立在汉字基础上,书法应当尽快进课堂。


    中国的现代化目标和传统文化并没有根本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只要我们正确对待,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包括书法在内的传统文化一定能为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保护传统文化,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成熟度。在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保护好传统文化,使二者更好地结合起来,趋利避害,兼顾科学和人文精神,使经济和人的精神协调发展,这才符合科学发展观。保护传统文化,不是不加区分地把所有旧的东西都保护起来,而是要经过细致的甄别,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保护传统文化是全社会的责任,既有专家从事专业性的工作,也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尤其是作为民族文化核心的文字,不但需要全体中国人的参与和实践,而且需要适当的行政手段和政府力量。我坚信,汉字书法艺术在使用汉字的中国一定会有新的辉煌。随着世界范围的对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反思,不同个性的民族传统文化将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和弘扬。因此中国书法的前景是光明的。(梁永琳)

艺术大家
李勇
1963年生于山东济南,1985
雷正民
大事年表   1949年毕业于
文怀沙
文怀沙,姓文名奫,字怀沙,以字行
刘大为
刘大为,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