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
透视青海书法艺术(上)
作者: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09-4-10 点击次数:






当前,青海书法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近几年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紧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青海书法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但客观冷静地分析,仍然有许多难题和挑战亟待我们正视和面对,在开拓创新、繁荣发展上,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就青海书法创作形势而言,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又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中国书法的大气候、大环境在不断改善,尊重和继承文化传统的氛围日益浓厚。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期,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开放的时代和国家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宏图,为书法艺术的创作、发展与提高注入了无限生机。“盛世尚书”,从书法市场的活跃到学习书法热、书法培训热、书法收藏热的兴起,从各类书法展评的人潮涌动到北京奥运期间中国书法元素的备受关注,都表明书法艺术这一中国古老国粹正在焕发出新的、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新一届中国书协上任以来,大力倡导和开展书法的学习、培训、展览等实践活动,有力地调动了书法队伍的积极性。在这样的书法大气候、大背景下,青海书法创作也日益呈现出繁荣与进步的迹象。


    随着青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海书法事业的振兴日益得到各阶层的重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省内各阶层对书法事业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最近,我省出台了文化发展的长期规划,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整体推进,开始加强财力、物力投入,重点实施文化建设“六大工程”,即:文明素质工程、文化产业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人才工程,这些活动为书法事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契机。


    青海具有风清气正的书风导向,有着一支潜心研究艺术、厚积薄发的书法队伍。在青海,不论是老书法家,还是年轻的学书者,都有一种感觉:青海书法界潜心研习艺术已成一种风气,他们普遍具有刻苦、踏实、勤奋的特点,这一特点在我们每次的展览作品中都可以体现出来。青海书界还有一个特点,书法家在一起研讨书法时,能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研究提高。这使得青海书坛各种风格、各个流派之间和睦相处,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气象。


    随着部分青海新面孔书法家的崭露头角,青海书法创作的影响力正在与日俱增。在兰亭奖、中青年书画展等各类全国书展中,部分青海新人书家屡获殊荣,令国内书界也刮目相看。同时,青海书风特色鲜明,很多书家的作品中,无论“气”的连贯、“势”的开合,还是“神”的交融、“韵”的生发,都浸润着西部书法苍劲、稳健、雄浑、稚拙而又不失潇洒与飘逸的特质,也引起了全国书坛的普遍关注。还有一些青海书法家以作品义拍、义卖的形式热心公益、慈善事业,进一步扩大了青海书法的影响。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青海经济发展滞后,在书法建设经费投入上捉襟见肘。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的经济虽然得到了大的发展,但是与内地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的省市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在这种经济条件下,无论政府还是个人对书法艺术的经费投入都非常有限,书法艺术市场也非常不完备、不规范。


    青海幅员广人口少,在书法后备队伍建设上难以为继。由于人口基数小,在书法后备队伍建设上,人数自然也就少了,选择余地就非常小。我们即使大胆地估算,全省研习书法的人也不会超过10万。与内地江苏、河南、北京等书法大省(市)相比较,劣势非常明显。青海文化基础薄弱,在书法事业持续协调发展上底蕴不足。由于历史的、地域的、经济的诸多原因,青海文化基础非常薄弱,书法艺术的发展极不平衡。就省书协主办的最近一届书展而言,无1人入选此展的区县有11个,占青海区县总数的21.6%。入选1人的区县有8个,占青海区县总数的15.7%。省级展览尚且如此,入选国家级大型展览的更是寥若辰星。全省有7个区县没有1个青海书协会员,有24个区县没有1名中国书协会员。


    青海属于偏远省份,在书法艺术交流研讨上难以持续。青海幅员辽阔,以山地、草原、丘陵为主,交通极不便利,黄南、果洛、玉树等地至今未通火车,机场也只有西宁、格尔木两处,绝大部分地区的交通只能靠汽车长途颠簸。最远的茫崖等地距离西宁有1300多公里。在这种情况下,要组织州、县书协会员赴宁定期交流研讨有很大难度。同时由于偏居西北,加上经济的落后,省内书家与内地书家们的交流也存在诸多不便,活动也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进一步繁荣青海省书法艺术,提高青海书法创作整体水平,我们将努力用五年时间把青海打造成西部书法强省,用十年时间使青海书法整体实力跨入全国先进行列。(作者:孟世强)













艺术大家
李勇
1963年生于山东济南,1985
雷正民
大事年表   1949年毕业于
文怀沙
文怀沙,姓文名奫,字怀沙,以字行
刘大为
刘大为,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