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梅兰芳”让我放不下
作者: 来源:新闻晨报 阎云飞 发布时间:2008-12-9 点击次数:
梅兰芳身上的神秘感,让严歌苓对创作这个人物欲罢不能
筹措拍《梅兰芳》的导演有两个,先有丁荫楠,后有陈凯歌,但他们找的编剧都是同一个人——上海出生如今旅居美国的著名女作家严歌苓。《少女小渔》、《天浴》,严歌苓曾多次把自己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并获得巨大成功,她的新作《金陵十三钗》又被张艺谋拿去筹拍电影。不过,创作《梅兰芳》剧本对她来说也是一次特别的经历,严歌苓接受晨报记者专访时说,她自己其实并不那么爱好京剧,是男旦和梅兰芳身上的神秘感,让她对创作这个人物欲罢不能。接单《梅兰芳》
拗不过陈凯歌的热情
晨报记者(以下简称记):您以前主要是把自己作品改编电影剧本,这次为什么会和陈凯歌导演合作《梅兰芳》?
严歌苓(以下简称严):我和陈凯歌导演很早就认识了,大约七八年前他就找我谈过合作,那时候聊的是《白蛇》,后来也谈过一些其它作品,不过都耽搁下来。直到2006年,凯歌导演有天跟我打电话说他在美国,看完我写的《第九个寡妇》很喜欢我的故事,所以想找我来写一个剧本。后来到了北京,凯歌导演跟我见面,谈起他下面要做的电影,就是《梅兰芳》。他当时是让我给原先的剧本出出主意。第二天他觉得应该做一个气势恢弘的史诗式的“梅兰芳”。所以就要另起炉灶,重新写一个梅兰芳的剧本。他就跟我说,歌苓,就由你来编剧吧。不过那时候我觉得挺有压力的,我在国外已经生活了很多年,对国内现在的状况不了解,写这部戏涉及到很多关系,要通过种种关卡,我能看得出来,写和拍《梅兰芳》可能都会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活。
记:后来为什么还是答应下来了呢?
严:凯歌导演非常诚恳,后来他又专程找我谈了一次,讲了很多他对梅兰芳这个人物的理解,我能感觉到他很激动,很有创作的热情。当时中影的领导也很重视,有点像“政治任务”,我觉得大家这么诚恳,刚好我刚写完小说也有时间,所以还是答应了下来。
记:您提到的那些压力在创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么?
严:怎么会不存在,一直都有。其实,创作本身来说是没有什么压力的,“梅兰芳”真的是一个好题材,有很多故事可以写,但拍成电影要顾及到多方面的感受,要避开很多敏感的东西,我很担心长期的国外生活让我对处理这些事情的敏感度已经降低了,写《梅兰芳》不像我写小说,好比我写《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觉得想怎么写都可以。
记:陈凯歌导演找您的时候,他的《无极》刚刚上映并且承受了很多批评,您和他合作的时候没有这个顾虑?
严:我只去做我认为有价值的事情,我认为“梅兰芳”有价值写所以才去做这份工作。《无极》在国内上映的时候,我正在非洲写《第九个寡妇》,国内对这部电影怎么评价我一开始不知道,也没有去管。在我看来,能拍出《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陈凯歌就是一个好导演,我就相信他,愿意和他合作。
记:那您怎么看待《无极》和后来的种种批评?
严:那一阵大家都在跟拍古装大片,也不只是陈凯歌。不过,哪个男导演不爱玩儿,没有一点古装大片的情结?张艺谋、冯小刚、何平不是都拍了么,又有哪个导演没有一两部难受认同的作品,李安还拍过《绿巨人》呢。
记:但这么多大导演拍古装大片,为什么偏偏是《无极》会承受最多压力?
严:对《无极》,不是说这部电影不能评价,但后来网上弄起来的那些事情早就脱离了探讨电影艺术本身。中国民众有一种愤怒的情绪,说是反对权威也好、仇富心理也好,有一种群体性的压抑,这种从众性的无意识集体情绪会因为一个契机,变成一种巨大的愤怒,很有一种黑暗的爆发力,尤其是在网上,每个人都在那里打趣什么或者咒骂什么,发泄无名火,《无极》莫名其妙就成了牺牲品。至于为什么偏偏是陈凯歌,可能他吃亏就吃亏在太认真、太严肃了,如果他对民众的言论可以心态轻松一点,也许就完全不会有那些事情发生了。
创作《梅兰芳》
陈凯歌要求要让人物说人话
记:您为了创作《梅兰芳》,做了哪些功课?
严:我和梅兰芳这个人物还真是有些缘分,其实十几年前丁荫楠导演就曾经找我写《梅兰芳》,当时我看过一本《梅兰芳全传》,所以对这个人物的理解是有基础的。这次和陈凯歌导演合作,我写第一稿的时候人在美国,每天去伯克莱大学的图书馆查有关梅兰芳的资料,那里的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都非常全,但不让借走,我就每天都去图书馆看资料,一边看一边想这个人物。
记:陈凯歌导演说您定义的梅兰芳是“温柔的抵抗者”,为什么把他定位在这个点上?
严:我从来没想过去定义一个人,我的习惯是写起来再说。梅兰芳是一个一生经历很丰富的人,不是我想把他写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我选择的都是觉得具有戏剧性又能打动我的片段,可能写完了,导演或者其他人看出来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温柔的抵抗者”这个提法很不错,但也是我们回过头来看人物,感觉出来的。
记:据说在您之前陈凯歌导演已经有一个初稿,两个版本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严:陈凯歌在第一次找我的时候,给过我一个初稿,里面的叙事顺序是比较跳越的,解构主义的表现形式是现在好莱坞比较流行的人物传记片拍摄方法。但凯歌导演和我都觉得,梅兰芳的一生和时代的历史是紧密相关的,他的个人命运有很史诗性的厚重感,所以何必用“解构”这种比较花哨的方式,我和凯歌导演达成一致:都觉得要返朴归真,用最传统的叙事方式去讲述一个深厚、正面、朴素的梅兰芳故事。
记:这种个人命运结合时代大背景的史诗方式,很容易让人想起《霸王别姬》,不担心被说重复么?
严:导演和我讨论的时候,我们也谈到了这个顾虑,但没有办法,这就是拍摄《梅兰芳》最好的叙事方式,为了怕让别人比较而放弃最适合的讲述方式,这有些愚蠢。我和陈凯歌在创作《梅兰芳》的时候,都是尽量把《霸王别姬》忘了。
记:导演在您创作剧本和台词的时候,有过什么要求?
严:凯歌就跟我说,要让人物们说人话。我写剧本台词的时候,也没什么特别的办法,就去想像人物在当时情境里的情绪。就好像孟小冬等梅兰芳看电影那场戏,她说:“要一个时辰我就等一个时辰,要等一个下午我就等一个下午”,我就是设身处地地去想她。我假设自己是孟小冬,那么我会这样说的。虽然孟小冬舞台上扮的是气宇轩昂的老生,但在恋爱的时候她也是个痴情、单纯的小女人。
记:十三爷那句让人印象最深的“输不丢人、怕才丢人”,是怎么想出来的?
严:这句我记得不是我写的,应该是导演后来自己加的。其实第七稿写完后我的工作就结束了,导演拍摄的时候肯定会根据演员和剧情,来对剧本再做调整。他的改动地方很多。不少戏都删了,也加了戏,比如福芝芳主动去找孟小冬那场戏。
记:您定下写剧本的时候还没有敲定扮演者,听到黎明出演的时候您什么反应?
严:我开始写剧本的时候,脑子里全都是看过的照片资料里,梅兰芳十七八岁的样子:如出水芙蓉、目光单纯无辜。写剧本的时候脑子里并没有哪个演员的影子,也没想过谁来演合适。我是写完第三稿的时候,陈凯歌给我看了一张照片,让我猜那是谁,我一看是个戏妆扮相很好看的旦角,我说真不错,然后导演告诉我那时黎明,还跟我说:“是不是把你也惊着了”。
记:那您怎么评价黎明的表演?您觉得他符合您心目中的梅兰芳的形象么?
严:我觉得他演得非常好,比如说那种无奈、淡泊的神情,还有和孟小冬分手的那场戏,让人有天意弄人的感觉。我对他的表演是基本满意的。
艺术大家
李勇
1963年生于山东济南,1985
雷正民
大事年表
1949年毕业于
文怀沙
文怀沙,姓文名奫,字怀沙,以字行
刘大为
刘大为,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