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无人》座谈会迎来京沪穗深专家
作者: 来源:深圳特区报 郑丽虹 发布时间:2009-3-19 点击次数:
“今天我们聚集一堂,《旷野无人》的座谈会是旷野有人。”在主持人、深圳市文联主席董小明幽默而意味深长的开场白下,我市女作家、市作协常务副主席李兰妮长篇自传体散文《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学术研讨会昨日在深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共同深入探讨了这部作品的文本价值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抑郁症患者这一人群的“精神旷野”之上也由此聚集了更多的社会关注。 《旷野无人》去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和改革开放30周年文学创作工程签约作品。作者李兰妮以抑郁症患者和作家的双重身份,记录了自己5年来与抑郁症做抗争的过程,是中国第一部由抑郁症患者自己写下的病状报告,也是中国第一部详细记录抑郁症患者精神历程的书。
把“文学”与“人学”相结合,关注生命拯救灵魂
《旷野无人》首先是李兰妮与自身病痛抗争的艰难记录,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称其为人类生命的尊严之光对无情命运的挑战,“挑战命运的话题,在古代的、现代的和当代的文学史上并不少见,比如我们面对饥馑、面对迫害、面对漂泊等等,我们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场面对心灵深处的疾患展开的抗争。从这一点来看,李兰妮面对的是当代社会日渐尖锐的话题,《旷野无人》的贡献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除了抑郁症知识的普及,它对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等又何尝不具有弥足珍贵的参照价值。我为中国文学拥有这样的开拓而自豪。”
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吴佳联谈到,从人生常态的生活标准来审视李兰妮的生命体似乎是不幸的,李兰妮却是幸运的,因为没有这些年的身心的抗争和拷问,就不会有目前这部作品,也就没有她文学上的成就,我国文学史上这类文体的空白将继续存在。她说,文学需要走出宽阔的路,首要的就是正视生命,培育灵魂,从而为灵魂重新找回一个立场、一种肯定。“李兰妮的这部作品无疑在正视生命、培育灵魂的文学创作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同时她以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生命的价值和有灵魂、有家园的人士是多么的幸福。”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温远辉说,这本书让他了解了自己对抑郁症的无知和偏见,“看了这本书,我们知道身边有很多抑郁症患者,而我们不是不以为然、熟视无睹,就是带有偏见,我们对抑郁症患者根本不懂伸出援助之手。另一方面,老百姓因为缺乏抑郁症的相关知识,总是认为抑郁症是一种情绪,不能给予应有的理解和情感支持,对患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压使之进一步恶化。正是由于这本书,我们才知道伸出友好的援助之手意味着什么,我想说这本书是拯救灵魂。”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则表示,这本书所提出的问题绝不仅仅是抑郁症患者单一的疾病,而实际上提出的是在现代社会下人的精神健康关注的问题。当前各类养生保健书已成阅读热点,但它们还是在一种物质层面、生理层面、身体层面来关注人,而人的精神健康问题远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有现实主义的手法、后现代的结构、实证主义的精神
陈建功高度肯定了《旷野无人》的文本价值,他谈到,我国当代文学经过30年的发展,逐步从单一的社会抗议和呼唤功能转化为对世道人心的陶冶,从比较单一的社会书写,走向对内心体验和人性局限的探究。《旷野无人》就穿越了社会生活的层面,又穿越了人的一般心理层面,面对了蛰伏于人类心灵更深处的危机,在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这就成为了一部应运而生的作品,也是一部开创性的作品。
谈到创作特色,陈建功说,本书认知日记、链接、补白三段式的运用,形式上并不炫目,却有着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结构现实主义手法的身影,这一借鉴又绝不生吞活剥,它浑然开成、朴实自然,使人物在心理自白、人生回溯和知识交代等方面起承转合,虚实得当。
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思和认为,这部作品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这部作品在结构上完全是后现代的文本,“比如最后一篇认知日记似乎应该是大团圆,出现了对外祖母爱的呼唤,好像生活变得非常的温暖,可是在她写后记时又出现了两个梦,这两个梦里面至少有一个梦可以看出还在呼唤爱,还有一个梦是可以摆脱死亡的诱惑。两个死亡的方式放在一起,最后是消解了。整个文本就变得非常复杂、非常扑朔迷离,我觉得这样的文本是非常值得去讨论、去研究的。”
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陈志红则谈到,通过独特的文本表达,《旷野无人》展现了李兰妮在文本写作上的才华,那不是简单的茅草房,而是充满了细腻与精致之气的恢弘大厦,她对建筑材料的筛选和组装,使人们的认知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再次刷新了我们对中国当代文学非虚构作品的认识,同时也使这类作品有了一个新的标杆。
一个作家如何进行创伤记忆?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导谢有顺表示,中华民族的创伤记忆非常丰富,在我们处理这笔遗产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找到很好的方式,而也许最好的方式就是记录,“通过这样一本书,使我感觉到,一个人面对黑暗记忆的时候,记录当然是不够的,至少李兰妮告诉我们她也反思,在反思当中我看到了实证主义的精神,用了看起来很生硬的一些东西,包括链接、包括梦境的叙述,对于还原一个真实的心灵至少很有好处。现在的作家,如果愿意花一点笨工夫,做一点很实证或者心灵的考古,可能所呈现的东西更能被我们认服,这种笨工夫,或者是并不灵巧的写作方式,这可能也是当下的文学界比较匮乏的。”
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段亚兵则欣喜地表示,《旷野无人》是深圳长期以来呼唤的精品力作,代表了城市文学和作家道德担当的优秀作品。
生之灵战胜了死之灵,大彻大悟大智大勇大善
与会者也无不被作者李兰妮正视病痛、对抗死亡、拯救灵魂的勇气和品质所感动,温远辉便称这本书具有大智大勇大善的品质。“这本奇书不断书写生命的宣言,生之灵要不断的强大起来才能战胜死之灵。李兰妮明白了,上帝既然让我又得癌症又得抑郁症,还不死,还是一个写作的人,我就是要完成这个使命,哪怕我发出微弱的声音,让人们关注到这一点。所以这本书是李兰妮用生命写下来的,正如她说的,这里记录的不是我一个人的抑郁,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共有的抑郁。现在我们真感到庆幸,李兰妮已经完成了几乎不能完成的使命,她让自己从隐晦的角落走到阳光下,生之灵终于战胜了死之灵。”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胡平更直称“李兰妮是一个英雄”,“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战胜疾病和死亡威胁的时候,总是令人感动,人们赞美生的力量、喜欢生的象征。李兰妮是作家的骄傲,她同时与癌症与抑郁症顽强抗争,记录自我疗救的进程写下《旷野无人》,为其他得病者提供指导和精神支援,是何其难得和壮丽。”他表示,不平常的人遇到大灾大难总可以在哲学里找到很多惊人的解脱。面临生与死的抉择,普通人常只是挣扎在恐惧和希望之间,但一个出色的作家却可以借此审视人生和思考人生的基本问题。“这部书无疑是大彻大悟之作,书中包含很多人生格言,隽永而发人深省。生和人是由文学来处理的主题,但是在中国当代文学中这一主题是比较薄弱的,只有在李兰妮等少数作家的笔下才得到深入的挖掘。他们独特的经历和强烈的经验意识,为当代文学注入了重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恰好是我们当前文学比较缺乏的。”
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名誉主席黄树森建议把《旷野无人》作为一个文艺的品牌改编成电影,“我觉得对人的精神净化和人的精神反省,通过电影这样的大众媒体来实现是一种探索,这对中国人精神的生成和文化的生成应该都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艺术大家
李勇
1963年生于山东济南,1985
雷正民
大事年表
1949年毕业于
文怀沙
文怀沙,姓文名奫,字怀沙,以字行
刘大为
刘大为,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