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李舫 发布时间:2009-3-20 点击次数:

逆势上扬 春暖花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当国际金融危机将全球经济拖入“寒冬”之时,我国文化产业却逆势上扬、屡创佳绩。进入2009年以来,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动漫游戏等呈现强劲攀升态势;湖南、广东、北京、上海等省市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
  2008年,我国电影票房攀升到创纪录的42.15亿元,同比增长8.88亿元,首次进入全球电影市场前10名;国产影片票房占票房总收入的60%以上;2008年底至2009年初贺岁档期,《赤壁》、《梅兰芳》、《非诚勿扰》、《疯狂的赛车》4部国产电影国内票房总额突破10亿元。
  动漫、游戏产业2008年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好势头。2008年动漫产量249部,总长度131042分钟,比上年同期增加28%。网络游戏出口额预计超过1亿美元,国际业务的增速超过国内业务。在强劲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动漫游戏播出平台和一批优秀的生产机构。
  在湖南,文化产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连续5年保持20%以上增速,成为湖南省最活跃、最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在北京,2008年1月至8月,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收入335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增幅高于全市第三产业增速2.1个百分点。2008年,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年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形成较大规模。
  近日,记者采访了一些专家、学者。他们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短期内会对我国经济产生较大冲击和影响,但从中长期的发展来看,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特别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我们应认真研究“逆势上扬”现象,把握文化发展契机,采取有力助推政策措施,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文化能抚慰心灵,振奋精神
  经济困难往往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文化在经济困难时期有抚慰心灵、振奋精神的特殊作用,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时期具有“反周期”的独特属性。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文化产业来说,国际金融危机是挑战,更是机遇。
  1929年,借助演艺业繁荣的局面,好莱坞顺势举行了第一届奥斯卡颁奖礼,每张门票售价10美元,奥斯卡由此成为迄今在影响力和商业效益方面最成功的电影节庆活动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遭遇了7次经济不景气。但是在这7次里,有5次电影票房反而迅速攀升。”美国影院业联合会主席菲西安曾感慨。以百老汇和好莱坞为代表的演艺、影视业成为美国萧条时期的经济增长点。
  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认为,“正是在大萧条时代,美国人养成了运动的习惯,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养成了家庭园艺的习惯。大萧条使美国人的休闲方式大大改变,推动了文化上的进步。”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日本、韩国提出“文化立国”方针,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将国民经济增长的重点从传统的制造业转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政府和民间双重推力的作用下,日本动漫和电子游戏产业迅速发展,韩国影视、动漫、网络游戏等优势产业日益蓬勃壮大。今天,高度发达的文化经济已经成为日本和韩国的支柱产业。
  “美国、日本、韩国的经验给我们以借鉴。”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认为,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迅猛,文化产业进入了快车道,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跨出国门,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这些都给我们战胜危机提供了精神支持和物质保障。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均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平均年增加值1000亿元左右,增长幅度15%—20%,占GDP比重年均提高0.15%。今年元旦以来,在其他许多消费增幅下滑的情况下,文化产业发展强劲,1月至3月平均增幅17%,其中尤其是电影、图书和舞台剧,收入增长都在20%以上。“经济萧条往往成就文化的进步。”欧阳坚说,2009年文化产业的表现说明,人们对那些能够带来欢乐,能够放松心情、舒缓情绪的文化产品有着强烈的消费愿望。我们的文化产业正逐步地由播出为王、渠道为王开始向文化内容为王转变,政府有责任将广大受众对优秀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转变为一种更强的市场动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经济困难时期,“口红效应”凸现
  扩大文化消费是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
  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总额高达数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拉动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对于文化消费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促消费、保增长’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包晓光说。一方面,医疗、教育、住房方面的大量保障性投入将极大地释放文化消费的潜力;另一方面,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消费本身就是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居民消费主要以物质消费为主;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居民的消费结构转向精神文化消费为主的时期。
  200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3100多美元,文化消费能力已达到7000亿元,整体上已经进入了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并重的时期。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副主任祁述裕认为:“我国文化消费目前已呈现四个特点:精神文化消费更为丰富,高科技含量的文化消费在文化消费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文化消费的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关联度增加。”
  经济困难时期,人们的收入和对未来的预期都会降低,这时候首先削减的是那些大宗的消费,如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这样一来,反而可能会比正常时期有更多的“闲钱”,正好去购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从而刺激这些廉价商品的消费上升。经济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口红效应”。
  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而且能够利用好“口红效应”。然而,文化消费作为柔性需求,消费随意性较强。金融危机时期,政府如何对人们的文化消费给予积极引导,为包含精神文化消费在内的消费内容更新和服务方式变化提供机会?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文化系统登记注册的文艺表演团体有4512个,艺术表演场所2070个,演出经纪机构1024个,文化娱乐场所82174家,艺术品经营机构1112家,网吧13万多家,其他文化经营单位11783家。全国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年演出达42万场次,在网吧上网的网民达9662万人,占网民总数的33.9%。“文化市场已经成为文化产品供给和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主渠道。”欧阳坚强调,为刺激文化消费、培育文化市场,文化部门正在积极研究探索通过向低收入群体和贫困地区群众发放文化消费券,以此提高他们文化消费的支付能力。“因为很多低收入群众文化消费愿望很高,可是缺乏现实的支付条件。”
  制造一个芭比娃娃,中国只分得2%左右的利润
  文化产业必须尽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2008年10月26日,联合国贸发会议《2008创意经济报告》在北京首发,这是联合国第一份关于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报告。《报告》对以创意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形势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报告》显示,在过去的5年里,世界创意产品的出口总额从1996年的227.5亿美元提高到2005年的424.4亿美元,保持了年均8.8%的增长率。创意,越来越显示出作为世界贸易最有活力的新兴产业的特点,创意经济的发展将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推动力。《报告》认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政策转变已经为世界所注意,“中国现代化的动力及其创意产业成功的重要特征源于多领域政策”,在这方面,“中国是一个极好的榜样”。
  国家行政学院日前从文化消费、文化产业就业率、文化产业增加值等方面,对2005—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这15年间,我国人均文化消费需求年均将增长6.7% ,文化产业就业总量年增长率将保持在9.7% 左右,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4%,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将日益突出。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也不容忽视,人才问题、投融资问题、产业的国际化问题等等都亟待解决。以动漫产业为例,我国动漫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原创能力弱,产业素质不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在全球产业链中仍处于下游,被形容为“小、散、弱、差”,85%以上的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这些问题不解决,动漫产业的繁荣无从谈起。
  今天,全球经济竞争已经不仅仅是企业的竞争和产品的竞争,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链竞争的时代。
  有专家以刚满“50岁”的芭比娃娃为例,说明产业链在产业振兴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芭比娃娃是中国加工出口玩具中的一种,价值1美元,在美国沃尔玛超市的零售价是9.99美元,这中间近9美元的价值来自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尽管这6个环节是整条产业链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但是却无法由位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国企业所分享。在国际分工中,缺少创新意识、缺乏创造能力的中国企业大多都分布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最低、消耗资源最多、破坏环境最严重的环节,而最能创造价值的环节却常常掌握在处于产业链高端的西方发达国家手中。扣除原料、人力等成本,“中国制造”在这条产业链中只分得2%左右的利润,而美国的厂商和零售商却得到我们的几十倍之多的高额利润。
  我国文化产品目前占有世界市场19%的份额,这说明我们已经具有相当成熟的文化产品加工能力,但是在文化创造力方面我们与文化产业强国仍相距甚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说,今后5至10年将是中国制造业大转型的时期,以内容产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必须尽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占据产业链高端地带,才有中国文化产业的整体繁荣。
  “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少、长期回报率高的特性,在其他行业相对低迷时,能形成人才、资金的集聚;而困难时期对低成本的高度渴求,则倒逼人们以创新脱颖而出,催生一批新技术和新产品。特殊时期对现实的反映和反思,更能激发创作灵感,催生伟大的文化精品,对经济发展产生推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说。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说。在这些基础上,如能抓住机遇,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出台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激活创新创意能力,培育更多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我国文化产业就可借助“逆势而上”的现实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为解决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文化部正在着手制定一系列政策,以便“重拳出击”。欧阳坚说:“动漫产业要打造具有国家水准的、有较强实力的动漫产业领域‘航空母舰’,整合相关的资源,提高整个中国的动漫水平和竞争实力,开展国际竞争。”他透露,文化部现在正在跟相关方会谈,近期拟组建10亿元注册资金的中国动漫企业集团,力争3年产值突破100亿元,打造平台之后逐步完善动漫产业链。
  在演艺、影视制作、艺术品市场、出版发行、文化会展、数字节目、网络手机文化产品、娱乐休闲、广告等文化产业各领域中,文化部门也在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文化产业特点的体系和机制,逐一解决产业所面临的体制机制性难题,以推动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一个朝阳产业,一个具有生机和活力的产业,也许可以说,寒冬虽未过去,春暖期待花开,我们要以“暖心”来发现尚未消融的冰雪覆盖下那些生机勃勃的种子,培育中国文化产业春色满园的明天。

艺术大家
李勇
1963年生于山东济南,1985
雷正民
大事年表   1949年毕业于
文怀沙
文怀沙,姓文名奫,字怀沙,以字行
刘大为
刘大为,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