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和平时光,对中国的军旅文学创作,至少带来三个影响:一是军旅作家失去了直接走近战争、参与战争、描写战争、反思战争的生活。虽然,作家的想象力,是第一位的。但是,对于某些战争特有的质感、思考、情怀,想象力是完不成的;二是国家建设重心转移,让读者对军旅文学的兴趣,出现一定时间、程度的衰减;三是改革开放的进程,从文化、文学领域看,是一个从文化封闭到文化开放、从文化单一到文化多元、从文化本土化到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与此过程相伴的,还有中国文学从“非正常重要”,到“没那么重要”,回归本位的过程。
从军旅作家队伍看,一大批颇具才情、让人敬仰的老作家,因年龄等原因,正逐渐淡出主流军旅文学。一部分不再写了,一部分写其他了。即便偶写军旅者,大约也只是淡出过程中的“回眸一笑”,灿烂而意味深长。
一方面,应该说作家行当,是个属于“老狐狸”的事业,重要的是作家的生命经历,及作家对生命的体味、思考、处理、表现能力;另一方面,即便再优秀的作家,作为生命个体,才情总是有限,不虚耗也会用尽,虚耗者早日才尽。尤其从事长篇(小说、纪实)创作,它不但是重脑力劳动,还是重体力劳动,上了一定年龄,就会脑力不济、体力不支。所以说,“老当益壮”固然可喜,可“花无百日红”才是自然法则。
令人惋惜的还有,越来越多才思敏捷、年富力强的作家,在脱离或半脱离军旅方阵,转向影视及其他。这是否直接导致了军旅“文学集团军”主力的溃散、半溃散?这一点,对军旅文学发展究竟有多大影响,不好妄下结论,但肯定有。
毋庸讳言,近几年军旅文学作品,在井喷式涌现,同时又精品寥寥,让人隐忧。
必须看到,军旅文学的特殊性,使它的确“难写”,写好更难。但更重要的是,许多军旅文学作品,脱离军旅、军人生活,与现实“四六不靠”,没有反映军队的建设成就、发展变化,这让军旅文学读者群,产生了失望。
就军旅专业作家而言,大多长期生活在大都市,工作在大机关,远离基层官兵,一些人对基层生活不再敏感,在现实军旅生活中找不到“兴奋点”。甚至,生活在军人之中、军营之内,实际上不了解军人、军营了。
鲁迅先生说,“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了。”此话对军旅作家是否有借鉴、警示意义?
同时,少数业余作家,有大量军营生活,真实、精彩、生动,却未选择好、开掘好、处理好,这个“修炼”过程是漫长、艰苦的。缩短它,一靠作家勤奋、感悟、不停地写——巴金说:“写吧,只有写,你才会写。”就是这个道理。二是各种“改稿笔会”、“文学交流”,对他们尤为重要。或许,在得人教诲,改好某篇小说后,会顿悟:原来是这样!
与此同时,军旅年轻作家,热情高涨,大踏步走来,也有一些仿佛“尚可”的作品。
但是,到目前,这批年轻作家星星点灯状散布全军,搜罗起来猛一看,群体不小,聊以自慰。可仔细看看,却一盘散沙,无“集团作战”能力。
某种意义上说,军旅年轻作家,参差不齐的素养、各不相同的状态、游击作战的模式,都让人感到,军旅年轻作家群,即便客观存在,也影响甚微。
同时,年轻的业余作家,他们首要干好本职工作,才能“半干毛巾中挤水”似的挤时间,进行创作。可以想象,有许多困难。难听点说,许多人是在“卑微”中“悄悄”追求崇高的文学的。
即便如此,军旅年轻作家,至少一直在努力,试图有所作为,相对年龄小、较敏感、精力旺盛、个性鲜明,以“散兵游勇”方式,介入、参与了网络军旅文学的繁荣,并做出了一定贡献。
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文学必然是一场革命。阅读便捷,成本低廉。同时,“空间”、“博客”的出现,做到了发表门槛“零高度”,简直让每人都有了自己的“刊物”。这是前所未有的。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副产品”之一,是文学全球化。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网络是最廉价、最便捷的途径和工具。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军旅文学的未来、发展,也离不开网络?是否也必须借助网络呢?从“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规律看,一种可能的趋势是,网络文学在挑战、冲击、侵占“纸媒”文学后,“网文独大”的局面,将会出现。
那么,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军旅“文学集团军”是“作壁上观”,还是“隔岸望火”?抑或,也应投身其中,参与其内?又一个问题是,我们是散兵游勇式的参与,还是以“军旅文学集团军”的名义,全体出征,集团参与,冲锋在前?
大约,除了参与,我们别无选择!
大约,除了冲锋,我们别无选择!
作家简介:魏远峰,1971年生,河南武陟人,历任班、排、连长,现为广州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出版《东山少爷》、《大清河防》、《兵者》、《雪落长河》等近300万字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