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心目中的“短篇圣手”
作者: 来源:文学网 发布时间:2009-4-23 点击次数:
不久前,人们送走了以创作优秀短篇小说作品著称的老作家林斤澜。林斤澜先生是第一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的得主。在第二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即将举行颁奖活动之际,一些获奖作家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张抗抗说,林斤澜老师是第一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的获得者。在我看来,当代作家中,距蒲松龄老先生的心境心绪、文学追求与美学理想走得最近的一个人,便是林老先生了。那般飘逸、那般超拔、那般洒脱、那般怪诞然而至纯至美的意境——在这两位相隔几百年的文学尊者笔下,分明有着若隐若现、形远而神似的一脉相承。
阿成说,林老是我最崇敬的老一辈作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的独特魅力、他捍卫短篇小说之纯粹的精神、对短篇小说独到的见解,在当代中国文坛能与之比肩的确不多。林老坦荡的襟怀和作家的良知,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达到的一个创作高度。
徐坤谈到,林老平素为人低调,是一个睿智和善的老人,喜欢和年轻人交往。我入北京作协后,跟林老多有接触,时不时听林老谈天说地谈古论今,非常有意思。2006年11月中国作协七代会上,我跟林老在同一个组,还用DV机录下了他小组发言的精彩画面。也许这是林老平生为数不多的公开场合影像资料。替他拍工作照时,老人家也很配合,很小心地扶正胸前的会议牌牌,做出各种姿势。照片洗出来后,我选了一张好的(见文中图),放成8寸送给林老,他很高兴,乐哈哈的。在林老凡事哈哈一笑的背后,却是对周遭文化环境的深刻警醒和警觉,就连酒话都是清醒的。他的坚定立场和文化执著,从来不与人说,而是用隐喻和象征,用写诗的方法写入小说。懂的,便懂了;不懂的人,便永远不懂。
杨少衡说,前些时候,一次偶然阅读中,我读了林斤澜先生创作发表于上世纪50年代的短篇《台湾姑娘》,意外邂逅了“娃莫栽”。“娃莫栽”是小说女主角的一句口头语,在台湾方言里,它的意思就是“我不知道”。因为台湾话就是闽南话,是我出生成长之地的方言,有着独特韵味和表现力,我曾经尝试把这种方言的一些语汇融在自己的小说里,我没想到我所景仰的林斤澜先生早在50多年前就这样写过小说,而且写得那般成功。
红柯说,我在学校教写作课,讲短篇就得讲林斤澜与汪曾祺,同时讲他们的创作观念。蒲松龄与曹雪芹,一个短篇,一个长篇,都是古典小说的高峰。林先生获首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当之无愧,也是我们这些后来者的骄傲。
艺术大家
李勇
1963年生于山东济南,1985
雷正民
大事年表
1949年毕业于
文怀沙
文怀沙,姓文名奫,字怀沙,以字行
刘大为
刘大为,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