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儿童文学事业经过6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整体上呈现出多元发展、共存共荣的发展态势。儿童文学的创作与出版产生了不少新的话题。一些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认为,中国儿童文学正在健康稳步发展。 儿童文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分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儿童文学出现了许多新的形态。朱自强认为,从世纪之交这几年看,中国儿童文学有了分化的态势,如幻想小说从童话中分化出来,作为一种特有文学体裁的地位正在逐渐确立;图画书从幼儿文学概念中分化出来,也成为一种特有的儿童文学形式;在与语文教育融合、互动的过程中,正在分化出“小学校里的儿童文学”即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还分化出通俗(大众)儿童文学这一艺术类型。这些都使得儿童文学呈现出多元复合的结构,功能也出现多样化。目前中国儿童文学发生的变化,是一种均衡的发展状态,是作为独立学科和文学门类走向成熟所应该经历的一个过程。 曹文轩认为,当前儿童文学最重要的分化表现在儿童文学观念的分化。典型化与类型化、艺术的儿童文学和大众的儿童文学,这两个范畴的区分使我们减少了观念上的冲突和摩擦,而又不褒此贬彼,这是一种进步。 一些作家认为,儿童文学应兼顾纵向和横向接受。没有横向基础,儿童文学谈不上发展;没有纵向深入,儿童文学也不可能提高。秦文君说,儿童文学可以是浅显的,但又必须是深厚的;阅读起来可以是轻松的,但作品必须有其自重。儿童文学要有人文的高度,提供文学特有的精神,让读者在好的艺术表达中得到快乐和升华,通过意味隽永的故事让读者得到共鸣。 多重冲击下中国儿童文学的出路 《哈利·波特》等作品的巨大商业利润,使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了儿童文学所具有的商业价值。一些儿童文学界人士开始意识到,商业化的确有可能对精神产品造成一定伤害,但商业化也可以从某些方面成就优秀的儿童文学。孙建江认为,无论愿意与否,儿童文学的创作者和出版者都必须共同面对来自市场的考验。对于创作者,市场意味着读者;对于出版者,市场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市场本身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是无条件地一味迎合市场,还是按照规律积极引导市场。通过努力,“艺术”与“市场”是可以携手并进的。 传统儿童文学除了面对商业化的冲击,也时刻面临着包括网络在内的新媒介的冲击。对儿童文学界来说,有必要公允地认识、理解新媒介带来的利与弊,继而探讨如何处理好新媒介与儿童文学的关系、新媒介与纸质阅读的关系,尽可能导向一个互利的良性格局。方卫平认为,新媒介对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意义,表现为新媒介为儿童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空间和新的传播载体,加强了儿童参与儿童文学创作的主动性。 文学性是儿童文学批评的起点 对于儿童文学创作,成人的审美意识和儿童的审美意识之间的沟通、互补调适与交融提升,是儿童文学审美创造成功的关键。徐妍认为,文学性是儿童文学批评的起点。正是儿童文学作品多重的文本寓意、独特的人物形象、机智鲜活且带有文化底蕴的语言、神奇的想像力、奇巧的故事情节和令人心动的细节等具体要素,调动了儿童的阅读,影响了儿童的心智,由此规定了儿童文学的批评尺度。对于当下儿童文学批评来说,儿童文学作品可以被看作是商品,故事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读者的看点,语言也可以时尚化,但文学创作的底线不能逾越,对经典的敬畏意识不应该消解。刘绪源也认为,文学性是儿童文学批评应该持守的原则,文学性的高低亦即审美含量的高低。艺术分析是一切文学批评的前提和根据。李学斌认为,当下原创儿童文学在创作和阅读两个维度上,都存在着将游戏精神狭隘化的倾向,这样的观念褊狭和审美错位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当下儿童文学文本风格芜杂喧闹、美学格调肤浅失衡的局面。真正的游戏精神是作家对儿童生命需求的审美呼应,是童年人格的审美建构和精神自我的实现和超越。 回顾60年的发展,新中国儿童文学在观念、文体的现代化发展和学科的建设上都实现了长足的进步。束沛德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有赖于处理好了儿童文学与少年儿童读者的关系,儿童文学与教育的关系,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儿童文学作家与少年儿童生活的关系。今天儿童文学发展中遇到的新课题和新挑战,恰恰说明了我们的儿童文学在健康稳步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