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为心灵找一方洁净的栖息空间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9-6-15 点击次数:

为心灵找一方洁净的栖息空间——读于庆鑫《雾中的新大陆》兼谈网络写作


  一位网友曾这样说过:“口红假,不要紧,只要唇印是真;项链假,不要紧,只要爱心是真;耳环假,不要紧,只要耳语是真;网络虚拟,不要紧,只要你我是真。”这话很令人回味。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人心是真实的,其实每一个头像背后都是一个情感丰富真实的人。有此记忆和感慨,缘起于一部网络作品和一位写博客的小伙子——于庆鑫。
  春节过后,福建的一位文学朋友来电话,说他有位要好的兄弟写了一本十几万字的散文随笔作品,想请我帮忙看看,如果写得还像那么回事就拜托给润色润色。推托的话还没有来得及说出口,朋友就接着说,书稿已经发你邮箱了!没容我说话,对方的电话便挂了。打开邮箱,便看见了那个文本,名曰“博客作品集”。说句心里话,我对这类作品没有多大兴趣,尤其是时下网上流行的那些亵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所谓的切口、臭贫的网络语言,我很有些反感。因此,对来自网络上的很多东西我都持慎重态度。时过一个星期,朋友又来电话,问我对作品感觉如何?只得如实相告:下载了,没来得及看。稍许,朋友很平静的说:还是拜托你给看看。也就不好再推托了。
  话又说回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脑日益普及到社会中的各种角落和各种行业,为不同的人提供了或学习、或工作、或娱乐、或创作的好帮手、好舞台。而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在电脑普及的潮流下,这样也就给文学爱好者们开辟了一个新天地,网络作品自然也就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它同样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当然,网络作品也是形式多样的。可以是网上新闻稿件、是故事、是小说、是笑话、是日记、是诗歌、是漫画,也可以是网上问卷调研、网上征友征婚启事,甚至网友聊天记录……凡此种种,都是网络作品的不同形式。
  所谓网络作品,顾名思义,就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上出现的作品。计算机网络是集报纸邮件、电话传真、影视广播等传统媒介优点的新媒体,具有交互平等、覆盖面广、快捷方便、信息量大的特点。所谓作品,是指构成著作权法规定的作品条件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应当具备四个条件:1、必须是作者自己创作,即具有独创性的作品;2、必须是属于文学、艺术或科学领域的作品;3、必须以一定的形式或载体表现出来或固定下来的作品;4、作品的内容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只要在计算机网络上出现的、传播的作品符合上述四项条件,就是我们所称的网络作品。
  进入21世纪,网络文学已逐渐成为一种更为普及的民间倾诉方式,是通往言论自由的必要途径。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势将更为凶猛。这对于提高全民的文化、文学素质大有裨益。网上的世界与现实的生活,似乎分裂成两大块,从中可以看出明显的年龄和文化构成的差异,但彼此又互相吸收、交融。人的精神需要交流,情绪需要宣泄,心理需要抚慰,网络提供了一个无限大的平台,让更多的人进入创造性思维。博客的流行和兴盛,也是这个道理。有人开玩笑说,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曾经“全民皆兵”,21世纪则变成“全民写作”了。网络写作的人越来越多,竞争机制自然形成,那些低劣的垃圾文字也势必逐渐被网民所摈弃,作品的质量也就日益明显地提高。
  文学作品的写作和阅读,是人类某一部分人的精神和理想寄托,也是某一部分人的娱乐和休闲的方式,文学给予人们审美享受和情感诉求,文学给予人们想象的空间。精神不死,文学就不会消亡。只是在不同的年代背景,它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生存”——最早它是在人们的口头上流传,后来刻到了石片、竹片、木片上,再后来书写印制到布帛、纸上(书籍)。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它终于搬迁到了网上生存,从此空间无限,我们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网络写作,迄今发展已近二十年,有人说它一开始就是与传统的文学表达方式相抗衡的。其实,这种说法既不公允也不科学不全面。应该说,它们都是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又随着时代进步逐渐完善。由于受众面的宽泛与不同,它们谁也不可能取代谁,它们应该是相辅相成、兼容并存的。只不过在诉诸于表达时,纸介质的作品要审慎得多、受到限制的条条框框多;相对而言,网络写作就宽松得多、随意得多。用著名作家莫言的话说,就是:“所谓网上文学跟网下的文学其实也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如果硬要找出一些区别,那就是:网上的文学比网下的文学更加随意、更加大胆,换言之,就是更加可以胡说八道。”当然,莫言先生的话可能让很多网络写作者难以接受,但事实就是如此。
  在现实生活中诸多因素阻止着人们交流的欲望,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越来越难。有时人们宁愿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深深地隐藏起来,宁肯一个人去品味孤独,也不愿意轻易地表达出真实的心声。    
  其实人的内心很是渴望被理解、渴望得到承认、渴望交流的。而虚拟的网络,恰恰提供了一个公正平和的交流场所。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虚伪的。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戴着面具去面对现实中虚伪的自我。那么今天的网络,就成了虚拟对现实的一个模仿。在这里可以摘下一层层面具,敞开自己的心扉展示出最原本的自己。在这里大家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与他人推心置腹地交换意见,展示的是一个真实的自我。虚拟网络是一个小小的虚拟社会,也是一个真实自我的社会。其实,在这里所说的真实,也就是一种感受,是通过手指敲打键盘打出的文字相互倾诉,相互聆听,相互鼓励,相互宽慰,还有嘻笑逗趣,这种感觉真的好惬意。不但可以重新认识自己,解读别人,还可以结交到真诚的朋友。有时看到别人的好文章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尽管对方看不到,但眼泪和欢笑依旧存在。人们躲藏的心灵在这里得以畅游,思想在这里得到释放。    
  因此,虚拟的网络是失落的人疗伤的地方,是疲惫的人歇息的地方,虽然这里可以不害怕自己的真实。但是虚幻的网络世界里,因为它并不真实,有时也很伤人,伤得人难以承受。同时也因性别、年龄、地位的参差不齐,很难避免出现误解和不愉快。所以,在虚拟的网络中,我们既要保持一份纯真的感情,也要保持一种平和冷静的心态。因为面对许许多多的故事,要做一个无动于衷的人,实在是太难太难。因此只有保持一份宽容、一分距离、一份冷静、一种无所求的心态,才可以使我们在网络中来去自如。
  仔细阅读了于庆鑫《雾中的新大陆》,让我改变了对网络作品、网络作者的看法,也为这位小兄弟张扬不羁的思维、涉猎广博的知识面和新颖独特的表达方式感到欣喜。于是,我们有了几次长时间的电话交流与沟通,有一次直至用完了我手机里的电池。
  问及网络写作的动因,庆鑫给我讲了一段寓言:有一种鱼,为了找到适合产卵的水域,能耗尽一生跳跃前行几千公里,当鱼群被前方障碍物撞伤的时候,鲜血会染红它们经过的水域。这种鱼一生中只有一刻可以停下来,那就是到达目的地产完卵后便在水中安详地死去。在网络长河中也游弋着这样一群鱼,他们常常打坐在网络里,孤独地面对电脑,用心血编织着美丽的梦。他们没有人知道前行的方向在哪里,任凭心中的低吟浅唱牵引着自已,义无反顾的前行……
  听后,我深深为之感动。农民可以分享“春种一粒子,秋收万石粮”的喜悦,渔民能领略“晚上回来鱼满舱”的快乐,可是网络写作的人们却没有了白天和黑夜的概念,明明知道没有收获,却依然不停地耕耘、不停地撒网。没有人想过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也没有人给他们指明前行的方向,他们就这样漫无目的地在网络上流连忘返,寻找属于自已的精神家园,辛勤耕耘着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网络写作实则与寒窗苦读没有区别,他们不知疲倦地在网路上孤独地行走,不惜熬到灯枯油尽。“天上一日,人间四季”——当他们蓦然回首的时候,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当他们发现自己的生活与现实脱节的时候,此刻已经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种苦尽甘来的诱惑,曾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书生甘愿与青灯黄卷为伴。如今,这种毫无功利的写作付出的是一块烧饼,得到的回报可能仅仅是一粒麦子,甚至什么也得不到。但是,为了能够和朋友分享快乐或痛苦,为了在某一个角落留下自己的足迹,为了释放一种压力,表达心中的爱恨情仇,他们在苦苦的努力着。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它却是寻梦的地方,是心灵的天堂。如果你留意,你会发现这些潜心网络写作的朋友们并没有迷失前行的方向。他们是红尘中不被垢欲侵染的修行者,虽然浸淫于婆娑罗,但心却保持清净,他们是网络里的苦行僧。他们不纯粹是为了文学,更不为了名利,甚至也没有考虑自己的作品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其实,这些人不过想让疲惫、浮躁的心找一个栖息的地方,求得一方洁净的心灵空间,他们想在默默付出的过程中砺炼一种境界,让生命留下一些值得回味的东西。
  还是来具体看看于庆鑫的《雾中的新大陆》这部作品。
  开篇《静静的你……静静的我……》直接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崭新的生活空间——网络,寥寥数语,就营造出一种心灵沟通的氛围。而且接下来的联想很自然:“我相信某一天我和你一定会相遇在都市繁华的街头,可是那时侯你是我的过客,我是你的过客。相逢又不识,你我会短暂地失落在交臂的那一刻。期待看到你的容颜,在水中。最好是倒影。”在《荒庭·芦苇·笑傲江湖》中,夜的画面,心灵沟通,构图独特,情节完整。这也是作者全部作品当中篇幅相对较长的一篇,全文也不过六七百字。全书以夜为背景的文章占有很大比例。夜,能让人进入宁静;夜,能引人遐思;夜,更能产生一种神秘……因此,读这一类作品,会给你一种很独特的感受与享受。
  托物言志,是文学作品惯用的手法,于庆鑫作品多为感悟之作,书中这类例子很多。或借“蝴蝶君”幻想、或托“太阳鸟”寄情、“雾中的新大陆”——那个消失的极乐大陆、放飞的“旅者心情”、名为“发乱”实则是“心乱”、“荒庭”“银梳”寄相思……构思飞扬不羁。
  篇幅精短,是于庆鑫作品的最大特色。全书百分之八十的文章篇幅都在500字内。《放飞》全文仅一句话66个字,就传递出好几层意思,很值得你品咂、回味、揣度。
  时空跨度大,是于庆鑫作品的又一特色。从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好望角”,到北极圈的“北极光”;从中世纪的异国教堂,到二十一世纪的互联网;从印度洋上的夜航船,到中非的刚果热带雨林……上下若干年,纵横几万里,思绪驰骋,八方四极。
  尽管网络写作的语言一般都具有简单化、时尚化、臭贫化、切口化的特点,但是在于庆鑫《雾中的新大陆》全书中居然没有“哇噻!好酷!帅呆!找扁呀!你去死吧!”诸如此类的东西。这确是值得肯定、值得坚持的可喜可贵之处。
  当然,网络写作的构思,不同于纸面写作。由于网络写作有即时性、快捷性特点,所以,作者来不及作细致的构思,有的是即时创作,有的是跟贴急就,还有的是临频创作,也就是一边在屏幕上写,一边构思。因此,文字显得粗疏、跳跃,有时甚至让人不知所云,也就在所难免了。有鉴于此,有人就给网络写作的构思特点总结出:即时性决定了构思的短暂性、快捷性决定了构思的粗线性。因此,网络写作最适宜于散文、随笔、杂文、小品文等短平快的文体,它们不需要构思长篇大论和完整的故事,它可能是一个生活片断,也可能是一个小情节,或是不具连贯性的意识流动。
  前年应邀参加团市委组织的一次网络作品大赛评议活动,主办方让给一些语文老师提供一点关于指导青少年学生网络写作的意见。其实,跟书面写作没有太大的差异,只是要根据网络写作构思的需要大体把握几个原则即可:一是如果来不及精雕细刻,也一定要打腹稿。不要急着往网络上搬,急就章就像“萝卜快了不洗泥”,难免会出次品。打腹稿是自古以来文人写作的好办法,即先在脑海里进行构思。对于所要写的文体文章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比如用哪一种文体最合适?开头、中间和结尾,以及细节的安排等进行腹中构思。虽然比不上在纸面列提纲,但对一个成熟的写作者来说,烂熟于心的东西总是忘不了的。二是写不出时,不要硬写。如果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搜肠刮肚也搭不出故事框架和粗略的人物相貌,那就不要去难为自己。三是有了粗线条的人物或故事,就要在网络上不断修改或校正构思,使其不断完善。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为了应急发表在网络上的文章,一般都是再改好几遍。有的是改错别字,有的是改语句,还有的是改结构,即调整结构,也可能开头变成结尾,也可能中间变成开头。有时候还要根据读者提出的意见去再加工再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成熟,越改错讹就越少。四是尽量在纸面上写好,再搬到网络上来。
  在和语文老师们进行交流互动中,有人提出对网络作品如何点评的问题。实际上也没有什么不二法门,全靠自己摸索。如果想找现成的教科书,我估计还很难找到。关于网络作品的点评,我认为跟书面写作也应该没有太大的差异:一是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文艺批评方面的)知识,不说外行话;二是认真阅读原文,掌握作品的脉络与要点;三是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和适当的技巧;四是要有自己的评说风格。  
  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文艺批评方面的)知识。这一条其实勿须多言,人所共知,干啥都要有基本功。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要遵循它的基本规律。点评中必须是有理有据、有礼有节,既提出文章的长处,又指明文章的不足,还要说出怎样修改,并且要让人家心服口服。要做到这一点,没有相应的知识作铺垫,是万万不行的。
  其次是认真阅读原文。这是必须的。没有认真和细致的阅读,想做出恰如其分的点评,是难以想象的。只有细致阅读和在阅读基础上的理解,才能准确无误地把握作品的脉搏和症结。不看作者乱点评是对牛弹琴,不看作品瞎说一通是盲人摸象,不理解原文就议论是胡说八道。认真阅读原文,不但对作者及作品有好处,而且对阅读者本人也有好处,阅读本身就是学习,见识的作品多了,眼界自然就高,点评起来就能得心应手,令人心悦诚服。  
  再就是训练自己的高度概括能力和具备与人沟通的协调能力。这里尤为强调高度的概括能力。一般是高度概括文章的要点,并且也并非全部概括,只要是需要就必须概括出一两个要点来。有时候类似于把一篇文章用一个新闻标题概括出来。这就是所谓的高度概括。这种能力不是一日之功,是长期训练磨砺出来的基本功。点评者要有火眼金睛,一下子就抓住要害和实质问题。不要纠缠于那些皮毛的枝枝叶叶,也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要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一针见血。所谓沟通协调,就是与作者交流谈心,了解作者的基本想法,这样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对作品做点评,既要有必备的基本功,又要有娴熟的技巧,千万不要小看那几个字或几十个字的点评,往往是一句话就暴露出点评者的功底。文学史上有一些专门做考证和注解的专家,比如《红楼梦》里的脂胭斋,就是专吃这碗饭的。对原著的注解,也是一种创作,是对原作的再创作和再补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王渔阳的《渔阳诗话》等,都是读诗文之后的只言片语,汇集而成煌煌巨著的。徐祯卿的《谈艺录》,严羽的《沧浪诗话》等,也是这样诞生的。这些都是文学批评史上的名著,对后世的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短论小语评论集。刘勰的《文心雕龙》,也是在众多欣赏和批语中汇集编纂而成的批评名著。  
  关于点评风格,也要因人而宜。性格直爽者,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有话说在当面。性格沉稳者,三思而后行,出言谨慎,考虑全面,交心坦诚。因此,点评没有固定的风格模式。东方朔幽默滑稽,杨雄出口成章,杨修诙谐损人,骆宾王嬉笑怒骂,刘勰的条分缕析,都是允许的。
  最后,以一位不知道姓名的网文评论家总结出的几种风格,拿来供大家参考、与方家共鉴:以诚相待,推心置腹,言之有物,心悦口服式;以情感人,认真负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服人式;谨言慎行,字字推敲,无懈可击,井井有条,科学逻辑式;嬉笑怒骂,旁若无人,幽默庄谐,狂妄自悦式;惜墨如金,片言偶发,一字千金式;以守为攻,明为表扬,实则贬抑,暗藏杀机式;直言直语,单刀直入,快人快语式;胡搅蛮缠,正话反说,似纳实辩,请君入瓮式;画龙点睛,点石成金,高屋建瓴,专家学术式;欣喜有加,重在学习,重在参与,平心静气,身心愉悦式。至于那种奉承献媚,好话说尽,缺点错误只字不提式的点评,是最不可取的,因为它百害而无一利。总之,点评的艺术在于:捧人捧得有分寸,“骂”人“骂”得很含蓄,自夸夸得很像是自谦,油嘴滑舌又感到很亲切。这的确是一种本事,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点评是一种文学活动,是微言大义,是舍己为人,是美学愉悦,是另一种著述,是风格各异的创造。但是,要真正写出水平、写出精彩,绝非易事。 (本文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会员、东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作家》杂志签约作家,中华世纪文化出版社编审)

艺术大家
李勇
1963年生于山东济南,1985
雷正民
大事年表   1949年毕业于
文怀沙
文怀沙,姓文名奫,字怀沙,以字行
刘大为
刘大为,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