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颂教授50万字的新著《播音主持艺术论》,最近由中国
<a href="http://media.people.com.cn/GB/index.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传媒</font></a>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这本书直面我国广播电视当下现实,立足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基本规律,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放眼全球化语境平台,从杂记篇、教学篇、理论篇和前沿篇四个专题入手,对中国播音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与延伸,既有学理的高度,又有术用的深度,既有历史的梳理,又有现实的剖析,更有前瞻的展望,旁征博引,探幽寻微,求真务实,深入浅出,立论宏阔,观点新锐,那厚重的历史感,鲜明的时代性,通达的价值观,超前的创新力,字字珠玑,贯通一气。既单独成篇,又系统成章,视域广阔,文字大气,每一篇都体现出独特的视角和科学的规律。读来令人振奋,启迪心智。 在当今中国播音主持界,张颂教授是继往开来的领军人物,中国播音主持学科体系的开拓者。这位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的博士生导师,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自己的人生哲学:“宁叫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勇于实践,潜心钻研,不懈探索,笔耕不辍,把中国播音学的学科建设引向高远的时空,引向国家强势学科之林,引向世界公认学科之列。尽管早已著作等身,功成名就,但他仍然甘于寂寞守清贫,专心致志做学问。近半个世纪来,他一边突破“播音无学”的观念局限,和同行携手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播音学学科体系和
教育格局,一边以“为人师表”而自豪,以“塑造灵魂”而自律,为日后家喻户晓的“名人”们培根养心。他一直用“甘于寂寞,志存高远”激励自己。正如他在书的前言中所说:“我自己,不过是个‘符号’而已。数年来,它负载了多种庞杂的信息:承受了无数可贵的恩泽,得到了万分温暖的帮扶,也见识了五花八门的谣言,经历了两面三刀的伤害。2007年,我竟然获得了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实在自惭形秽,只有愧领。不过,它代表了我们这个学科,心里确实感到了温暖!这个符号究竟不是虚拟的!但是,前途漫漫,难道真的可以解脱、可以松弛了么?‘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日三遗矢’。我仍要坚持自己的座右铭‘尽人力,听天命’。”
中国播音学的建立,以哲学和美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学艺术为学科支撑,集中研究和确立了三个体系:广播电视语言传播规律系统、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系统、大众传播与人际交流关系系统。建构的三个体系,已经体现在我们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实践和教学之中。《播音主持艺术论》一书,专注于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传承,力求阐发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立足于播音主持艺术的专业语域,洋溢着强烈的人文关怀,从思想道德层面、文学艺术层面、语言传播层面、学科发展层面、人才培养层面、队伍建设层面、中外比较层面、实践感悟层面等等,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特别是书中所收入的30篇“语言传播杂记”系列文章,对于传受模式、语言文化、节目品位、传者身份、传者素质、新闻传播、学术争鸣、语言本质、评奖标准、规范意识,声形俱佳、传播规格、人文关怀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应该说,这是一组雄心万丈的文章,充满了学术激情,可谓篇篇都是精品力作,所提出的许多独树一帜的新锐论点,读来耳目一新,精神一振。他认为,广播电视传播,语言应该在其位,谋其“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文轻语”现象还远没有众叛亲离,西方语言中的“自然”之风又扑面而来助纣为虐。他认为,传者应该努力满足受者在信息、知识和欣赏娱乐方面的多种需要,使受者在“以事醒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潜移默化中,得到大千世界的陶冶和鼓舞,积极地面对人生。张颂教授旗帜鲜明地提出,广播节目要“声情并茂、悦耳动听”,电视节目要“形神兼备、赏心悦目”,传者义不容辞。广播电视传播必须遵从历时性的传播规律,信息在前,传受在后;传在前,受在后。线性中生发着立体动感,时间性上叠印着历史积淀,都为传者的创作灵感、敏锐反映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张颂教授开阔的学术视野,如同他开阔的胸襟一样。在他看来,汉语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他像弥勒佛一样,“大肚能容天下可容之事,笑口常笑天下可笑之人”。他主张允许不同的语言形态、语言样式、语言样态共同生存,优势互补,而不要人为地、主观地硬分优劣、竭力褒贬。最后,从现实出发,从自身条件出发,努力弘扬民族语言的优良传统,提高语言品位,而不要浅尝辄止、讳疾忌医。人有人品,诗有诗品。节目的品位,在线性和时间性的制约中,不能不讲求文化的含量。单位时间里,大千世界的精华浓缩其中,生命活动的细胞跳跃其中,使人见微知著,因小见大,境界高远,美不胜收,这不是传播者的万能,传播者表现出的是汇集、汲取、加工、完善的功夫,善于传播而已,岂有他哉。在他眼里,节目的品位,同主创人员和制作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艺术修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创作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美学理想,肯定映照在节目中。对于播音创作人文关怀的内涵,他认为,播音标准 ,应该建立在“真、善、美、新、雅、精”的中华民族当代人文精神的基础上。人是发出、深化、驾驭语言的主体。语言现象,是语言主体进行的语言活动。语言活动的丰富生动、千差万别,是一个有极大可容性空间的语料库,规律在其中。语音的变异、词汇的扩展、语法的多样,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语言主体的创造性、开拓性、群众性、时代性。从人文精神的音声化层面,注重语言主体的研究,也许能冲破“工具论”的机械性,集结“文化论”的普泛性,打开语言本质的大门,推动语言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他还主张语言学的研究,在立足本土、吸收西学的过程中,应大力激发本体和主体的活力,变静态研究为动态研究,变平面研究为立体研究,变表层研究为深层研究,让语言学“门可罗雀”的“冷门”成为“举袂成荫”的“闹市”,让人们把“不学而能”的语言看作“羽化登仙”的基点。语言素质的提高将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同行共进。 透过这本著作,我们看到,张颂教授思维敏锐,观念超前,视野广阔,他之所以看问题看得准,看得深,看得清,看得远,看得透,得益于他的谦逊好学,得益于他的教学相长,得益于他的鲜活实践。他做学问,不是在书斋里坐而论道,而是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广泛调研,广泛观摩,多方探究,多方交流,既放眼国外,更关注本土,以丰富的业务实践和巨大的学术勇气直面当下,直面现实,自觉不自觉地吸纳前沿成果,校正自己的视角,扩大自己的视域。因此,宝贵的理论赐予这位实践者以丰厚的回报。面对明星辈出的电视荧屏,张颂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口语至上”,反对
主持人“演艺化”,反对话语权力的萎缩或泛滥。他说:“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舆论阵地’。其中,新闻性节目是它的‘主体’、‘龙头’和‘骨干’,必须真实、准确、迅捷、密集地传播有价值的有效信息。因此,它要具有权威性、可信性。新闻播音员(包括主播、主持人)只能是‘党的宣传员’、‘人民的知心朋友’。他们一定要以真实的身份、真诚的态度、真挚的感情、真切的语气,进行有的放矢、有感而发、有动于衷的传达和交流。任何一点虚假做作、张扬卖弄,都会使传播失真、失效。”他常常告诫学生:“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公职身份’。我们出现在话筒前和屏幕上,不是一种个人行为。”“电视节目主持人是公众形象,他们要体现国家形象、群体形象,他们的语言权力是神圣的,怎可等闲视之?”他说:“我们从来没有否认‘个性’,但那是坚持党性、使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个性。” 张颂教授认为,我国历史上存在着“重文轻语”的现象,现在并未消失,而播音员、主持人正是用有声语言(不是用文字)传播信息、传播文化,因此,“清楚明白”是起码要求;能不能揭示内涵,有没有分寸和分量,是进一步的要求;是不是给人以美感享受,则是更高的要求。如果观众听不清主持人说的是“不信”还是“不幸”、是“明星”还是“民心”,那是语言传播的悲哀。 作为我国播音专业的创始人之一,张颂教授始终密切关注广播电视传播前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专多能、复合型语言传播人才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以尖子生培养为教改的突破口,以此带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他指出:“我们培养的是公众形象,是广播电视中‘出头露面’的名人,我们的心血会融入他们的声音和形象里。”因此,他一直坚持“播音有学”的观点,一直坚持“德才兼备,声形俱佳”、“以播为主,一专多能”和“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的专业培养方针,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在话筒前、镜头前“体现时代精神,充满人文关怀”。对学术,他万般虔诚,心无旁骛,对学生,他严格要求,亲切关怀,对事业,他殚精竭虑,视为生命。因此,成就了他在中国播音事业上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从而也奠定了他在业界和学界无可动撼的坚实地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颂教授对年轻一代的培养与提携,倾注了父爱般的赤诚。书中收录了他为高校教授、博士以及一线播音员主持人等青年学者出版的新著所作的序文共有10多篇,篇篇都是他尽心尽力的亲笔精心撰写,丝丝入扣、语语中的,审读之细致,考证之精微,文风之朴实,构成了书中的一道亮点,熠熠生辉。这些富有真知灼见的篇章,既有热情洋溢的鼓励之词,也有殷殷期望的祝福之语,更有情真意切的肺腑之言。当然,也有严格要求、指出不足的中肯之话。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这位大学者、老前辈对青年才俊的浓情慈爱与无私关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当今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在世界经济社会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历史大背景下,要在全球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生存和发展,张颂教授指出,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域外文化的有益养分,群策群力,发奋图强,除此,没有别的选择。纵览全书,我们无时无处不感觉到作者对祖国语言及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事业的热爱,也充分感受到作者对当前有声语言中存在的问题的担忧与深刻思考。张颂教授那丰厚的文化底蕴,可见博古通今、学贯中西;那独到的学术见解,可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那超前的理论前瞻,可感宏观辽阔、视域高远,那精辟的文字表述,可谓行云流水、朗朗上口。他的满腔心血、他的生命智慧、他的哲理之光、他的美学理想,都融入了篇篇文论之中,对于实践、理论的现在和未来都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这些散发着理论光芒的重要文论,以全新的哲学范式关照当代中国播音学,好似我们前行的航灯,为实践者、理论者、教学者和求学者指明了方向,将引领我们的学科和事业走向新的辉煌。
(作者单位:湖南广播影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