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党内才子齐燕铭:受命书写党的七大会标
作者: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布时间:2010-12-24 点击次数:
      党内才子齐燕铭 
  从求学到任教
  齐燕铭祖籍内蒙古喀刺沁旗,他的祖父曾是清代的三甲进士、翰林,39岁那年就因病离世。祖母比丈夫小13岁,是位贤良淑慧、知书达理的女子,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主张革新,愿意接受新鲜事物。齐燕铭小时候,由于是家中长孙,所以祖母特别疼爱,从5岁识字开始,一直到12岁上中学,这段时间都是祖母亲自教导他读书、习字。不仅如此,熟悉历史典故的祖母常在授课之余给他讲古代忠臣良将的故事,还教他读诗词,这对齐燕铭后来的文化积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父亲也是他最早的老师。开始识字的第二年,父亲就每晚教他学两个篆字,从9岁开始学做诗词,十岁左右学刻图章……在小学阶段,他就读了许多小说和人物传记。而此时,开明的祖母更是规定家里面的每个孩子可以订一份报刊。每月还给他两元钱买书,以利学习。
  上中学后的齐燕铭更是广泛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史书刊,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头脑。齐燕铭1924年考入当时颇有名气的私立大学——中国大学。这所大学先后培养出一大批坚定的革命者,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达、段君毅、崔月犁、杨易辰、任仲夷、杨秀峰、张友渔、曹靖华、冯雪峰等。在这里,他还结识了后来的夫人冯慧德。  
  由于家道中落,从1928年起齐燕铭就开始寻找家教机会,以缓解家里的压力。1929年秋天起,他便到中学任教,先后在市立第一女中、大同中学、保定省立第六中学教书。这一时期,齐燕铭写了《中国通史》、《中国文学史》两本著作,并与师友创办了《文史》双月刊,承担大量的编务、联络工作。他还写了一批稿子在《文史》发表。鲁迅、陈伯达、曹靖华也先后为该杂志写稿。
  投身革命
  《文史》因内容进步,引起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的注意,出版四期后被迫停刊。但这并没有影响齐燕铭等人的热情,他们又转而创办《盍旦》(意即“夜鸣求旦之鸟”),反映了他们的办刊宗旨和信仰追求。在那样的历史时期,这种刊物也难以长期生存下去,1935年,《盍旦》也被迫停刊了。齐燕铭又与张友渔、黄松龄等人合作办《时代文化》(后更名为《文化动向》)杂志。这本杂志也成为当时平津地区文化界的中心刊物。
  这一时期的齐燕铭,一方面投身文化工作,另一方面接触党的理论和外围工作。特别是七七事变后,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由于形势的需要,齐燕铭在抗战爆发后不久就告别父母和妻儿,奔赴抗日前线。1940年,齐燕铭又和已到重庆和自己会合的妻子儿女一同奔赴延安。
  到延安后,他在中央马列学院任研究员,还给鲁艺、陕北公学等学校讲授中国文学史,深受学员欢迎。教学之余,他还写了一系列文章在《解放日报》发表,并且参加了《中国国文选》的编写。
  针对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鼓吹法西斯主义,齐燕铭和陈伯达、艾思奇、范文澜等延安的“文化人”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在《解放日报》发表了反驳文章,并结集出版。
  由于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和影响,齐燕铭一直很喜欢京剧。1943年春节前,中央党校的杨绍萱根据《水浒传》中林冲的故事编写了剧本《逼上梁山》,受到高度评价,被认为可以改编排演。由于齐燕铭的文史基础、对京剧的熟悉、了解和热爱,这项改编的任务便落到了他的头上。
  不干则罢,干就全身心投入。这是齐燕铭的一贯作风。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改编、排演上来,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当然,努力没有白费,改编和排演非常成功。1944年1月9日,毛泽东观看了改编后的《逼上梁山》。看过这部戏,毛泽东十分高兴,给杨绍萱、齐燕铭写了一封信,认为该剧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这封信对戏剧改革乃至中国戏剧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来为理论界、学术界所重视。
  后来,齐燕铭又参加了《三打祝家庄》一剧的创作编写。该剧演出同样获得极大成功。毛泽东看过之后在写给演创人员的信中也给予了高度评价:“看了你们的戏,觉得很好,很有教育意义。继《逼上梁山》之后,此剧创造成功,巩固了评剧革命的道路。”难怪周扬后来把齐燕铭称为京剧革命“勇敢的先驱”,文化战线“尊敬的老战友”,他确实是当之无愧的,这些赞语也是对他为京剧改革作出贡献的肯定。
  也正是由于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受命书写党的七大的会标。“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这十四个字他写得极为认真,每个字都敦厚有力、稳重洒脱,饱含了他对党的深厚情感,受到人们的赞誉。这会标至今还挂在七大会址,已经成为党史的一部分。
  书生本色
  从1943年10月与周恩来相识起,齐燕铭就把周恩来视为自己的楷模和榜样,此后他一直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先后担任与国民党谈判的中共代表团秘书长、中央统战部秘书长、中共和谈代表团秘书长、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后改为国务院)副秘书长、总理办公室主任、文化部副部长等职。他既联系统战对象,倾听各方面的要求、意见,又参加《宪法》的起草工作,还要为国庆十周年的十大工程的建设劳心劳力……应该说,齐燕铭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精力都在事务性的工作上,党和政府的行政事务占据了他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原国务院办公厅负责人吴庆彤曾这样回忆:“他是政务院、国务院机关最忙最辛苦的人之一,第一是周总理,第二就是燕铭同志。”
  齐燕铭一直重视保护和拯救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他在诗词、书法、篆刻等方面,包括对《红楼梦》的研究上的造诣,为学术界所公认。他在古籍整理出版方面,也做过很多实际、具体和颇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几十年的光阴,忙碌起来没有一点休闲的时间,许多的爱好也只能暂时搁置一旁了。“文革”结束后,他对经济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指导编写了《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史》等专门著作。书法、篆刻和收藏等更是他始终不变的爱好,原来无暇顾及,这回总算是可以“亲近”一下了。
  齐燕铭的书法得益于家传,他父亲齐之彪写的小楷属于上乘之作,所写扇面在荣宝斋也属珍品。齐燕铭深受父亲影响,在小楷、隶书、小篆等方面下过苦功夫,作品也都很见功力。著名书画家黄苗子曾说“燕铭同志的书法,在当代名家中也是翘然自立的……”由于工作关系及爱好、兴趣使然,他与当代许多文化名家交往甚深。郭沫若、李一氓、赵朴初、王昆仑、周而复等各界人士都收藏有他的书法作品。郭沫若、何香凝、吴作人等名家也都曾以自己的得意之作惠赠。
  诗词是齐燕铭的又一大爱好。他不仅遍览古代经典诗词,也曾在忙碌的革命征程中写过一些诗句,只是保存下来的并不是很多,但就是如此,也能从中管窥他深厚的学养。“筑舍林泉护古香,雕虫小技亦文章。推陈汲古出新意,炳烛前贤法后王。”这是他1962年为纪念西泠印社成立六十周年而做的诗句,古朴隽永,意境清幽,又非常契合主题。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忙,他对篆刻只能暂时作别。但对于周总理、叶剑英、田家英等人,还是刻过印的。不过,最使他感到自豪的是为人民大会堂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治印。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画家傅抱石、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由毛泽东题写这六个字,而六字大印章即由齐燕铭刻制。1982年版的《齐燕铭印谱》一书收录他为周恩来、聂荣臻、杨尚昆、叶剑英、吴晗、陈书通、曾三、田家英等刻过名章、藏书章共计110余作品,而实际他的作品还远不止这些。
  刘永辉 
艺术大家
李勇
1963年生于山东济南,1985
雷正民
大事年表   1949年毕业于
文怀沙
文怀沙,姓文名奫,字怀沙,以字行
刘大为
刘大为,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