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举行祭拜活动后,就开始节公技,在午后接近傍晚时分进行。参与活动的是一对一对的男子汉,道具是一张小太师椅,椅手的两边各栓着一节长达80-100厘米的木棍,椅上座着华光大帝的两名小将(神像)。两个竞技的男子,站在椅子的两边,每人一只手抓木棍的前,一手抓木棍的后。锣声响起,双方同时用为抬起神椅,这时神椅欣欣然的俯前仰后,两人的双手都开始随之摆动。无论双方如何努力,都无法控制座椅平正,无论怎样用力扳,神椅仍然是俯前,或是仰后。而后俯仰的频率越来越高。双方都竞得非常紧张,脚步马架好,两臂使力,常常的是不分胜负。相传,古时节公技,除了在庙前狂竞,而且冲过庙前那口聚宝塘。外村来的后生以为是小事一桩,进场试过一番,才知道这个游戏异乎寻常,不敢轻言比试。这个活动场面非常热闹,参与者和观众情绪非常紧张,气氛热烈非凡。
节公技究竟是种什么活动,查阅有关资料,参考杨金鼎主编的《中国文化史词典》中的体育、武术、博戏的相关内容,它很可能是一种角觝戏。一种较量力量和技巧的对抗性运动。表演时,有如《述异记》所载:“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最早发明是在远古的 尤时,称为 尤戏。到了西周时称为“角力”,用以训练士兵的素质。秦朝时,称“角力”为“角抵”。比赛方式是参加对抗的两人之间放一根木棍,两人席地而座,双手握棍,两腿蹬直。比赛开始后,各人用力向后拉,谁的屁股先离开地面,就算负于对方。比较起来,“节公技”这种竞技法,与古代的“角抵”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个“节公技”又是流传下来的呢?相传谈才村黄娌起水祖公,是朝庭命官,到了明崇祯年间,曾任徐闻知县,卸任后在徐闻定居,几番辗转,才搬迁到迈陈谈才村这个地方,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于是把祖传的技艺教习流传下来,经久不衰。从而成为神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民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