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容大都是灾区羌族乡亲
《羌风》以羌族音乐元素为主线,将羌族多声部等多种表演形式融为一体。该剧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剧将通过《羌戈大战》史话场景再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卡斯达温”部落古乐,通过对歌大合唱《尼萨》再现羌文化。而喝咂酒、织羌绣、转山会、跳萨朗等羌族风情都将贯穿该剧。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的大部分演员,都是一群来自北川、茂县、松潘的羌族乡亲。《羌风》开始排练的那天,许多演员都哭了。这些从未接受过艺术训练、从羌寨里走出来的年轻人,让导演颇伤了一番脑筋。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陌生与好奇,活泼好动,爱笑爱闹,但在排练中却是比专业的学生们还要认真,平时喜欢喝酒的羌族男孩们,自从进了《羌风》剧组,酒都不喝了。
据透露,在这些特殊的演员里,有来自茂县曲谷乡河西村的两位国家级瓦尔俄足节传人——66岁的陈花珍和64岁的余珍秀;获得过第十二届CCTV青歌赛原生态唱法铜奖、中国原生态音乐代表性歌手“毕曼兄弟”;获得过2007年文化部中国原生态民歌大赛第三名、来自茂县太平乡牛尾村的两位歌王——冬云寿和尤初贵,以及当了15年的妇女主任、能绣会唱的来自茂县曲谷乡河西村的陈玉蓉。
想为陆航团演出
去年的秋天,有三个人经常在宽窄巷子的茶馆里聚首,往往长谈至深夜,其所谈的事情一次次激动着他们的心扉。这三个人分别是博远文化的老总王征、30年追寻“复音孤岛”被称为集羌族音乐大成者的汪静泉、四川省歌舞剧院院长周建军。那件激动他们的事情就是《羌风》。“王征去灾区回来,想为灾区做一件事,在和我交流以后,才萌生了做这件事的想法。我介绍他认识了周建军。当时花了很长时间讨论,经常谈到一两点钟。有一天谈得兴奋后,周院长从宽窄巷子走回了他的家,晚上走了六七公里,当时他兴奋得很。”汪静泉说。
据相关负责人透露,就在紧张排练期间,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保护传承羌族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羌风》还特别成立了灾后首个羌族民间音乐传习所,专门教授羌族特有的民间部落音乐。
据了解,主办方还特意听取了羌族演员的提议,希望能在救过乡亲们的抗震英雄邱光华所在的陆航团演出一场。而在5月的首演之后,《羌风》还将参加世界非遗大会的演出,接着就开始全国的感恩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