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乐器托布秀尔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2-6-30 点击次数:
如果你没听过托布秀尔的琴声,那你就缺少了对蒙古族音乐另一面的了解。 
    托布秀尔,是蒙古族弹拨乐器的一种,两弦,是新疆蒙古族历史悠久、特有的拨弹弦鸣乐器,主要流传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塔城地区。托布秀尔为蒙古语,意为像扣子一样的琴,该琴极像蒙古袍上的钮扣,琴箱为圆形,琴杆像蒙古袍扣子的“西勒布”(扣上的绳带)而西勒布上的两道缝线像琴耳(琴弦轴),该琴由此得名。 
它造型美观而又制作简朴,琴的琴身用樟木、榆木或沙枣木挖槽而成,上蒙木面板,面板中部掏有一个圆形共鸣孔或三个晶字形共鸣小孔,琴杆上细下粗,无晶位,杆首有两个琴轸分置两侧,杆身和琴身可以雕刻或涂绘各种精美图案,琴弦用秋后宰杀的山羊细肠制成,全琴长度为七十至八十公分不等。该琴音色独特,优美浑厚,节奏性强,便于携带,常用于呼麦伴唱。 
    对于托布秀尔琴的产生,它的历史年代现已无去查考。在土尔扈特人中有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放羊的土尔扈特蒙古族小伙子,有一天,他把羊群赶上山后,坐在一棵大树边休息时,听到树上的一个大洞口有呜呜的鸣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洞口上挂着的几缕马尾被风吹出了声。他既惊奇又兴奋,于是砍来树木掏成音箱,挂上马尾弦做成了一把自己喜爱的乐器,取名托布秀尔。随着时代的发展,托布秀尔也在民间生产劳动中逐步有所改进,有所发展,在草原的各个地区、各个部落蒙古牧民中流传开来。 
    托布秀尔和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冬不拉、柯尔克孜族民间流行的库木孜、锡伯族民间流行的东布尔等都可以被视作我国北方古代游牧民族所流传的木质短颈拨弦乐器的后裔,但在形制和演奏方法方面,它和其他以上乐器比较又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托布秀尔的产生、发展和最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与蒙古族民族史、文化史息息相关。托布秀尔琴在漫长的历史中,用独特形式反映蒙古族人民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可以说,托布秀尔琴代表了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所流传的木质短颈拨弦乐器的雏形。 
    与巴洛克音乐风格相似的是,托布秀尔音乐有着极强的即兴色彩,每一次的弹奏都与既往不同。在民间,托布秀尔有着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曲子,后因战乱大多失传。现在,生活在牧区的老人里也鲜有会弹奏这种乐器的了,有的甚至都不了解这种乐器是什么。据了解,目前还有人可以弹奏的曲子有8个,最具代表性的“萨吾尔登”是一种乐舞,它是所有曲子的基础,其他的乐曲都由此派生出来。 
    在以后的很多年里,托布秀尔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从琴本身制作工艺的奇缺——民间自制的托布秀尔粗糙简陋,几乎发不出乐器该有的音色,再到托布秀尔演奏技术的失传,让这件饱含历史和民族文化元素的乐器从牧民的生活中悄然离去,走入博物馆深处。 
    值得庆幸的是,托布秀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地方举办蒙古族文化遗产研讨会,人们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2007年由阿拉善盟民族歌舞团10人参与演奏的《托布秀尔弹唱》,参加了当年内蒙古春节晚会的演出,后录制光盘被选送到中央电视台八套播出。民间艺人朝格巴特尔双手用两把托布秀尔琴正反弹奏并伴呼麦演唱,他演奏的《这样富饶的家乡》开创了少数民族八省区及蒙古国演奏托布秀尔的先例,他独特的演奏演唱形式获得了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