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将对战争的思考推向了一个新的层面,电影人也以它为“标本”来品鉴影片带来的诸多启示
中国版《辛德勒名单》——无论是正在上映的《南京!南京!》,还是即将上映的《拉贝日记》,都打出了这样的旗号。任何一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都想以经典的《辛德勒名单》为标杆,告慰30万遇难者。记者昨日采访圈内电影人,“会诊”《南京!南京!》,进行品质鉴定,丈量它与经典的距离。
“经典”鉴定
如果说辛德勒是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化身,那么《南京!南京!》中的“角川”会不会就是陆川的人文关怀呢?为何国外表现战争和反思战争的影视作品类型丰富,对普遍人性的挖掘细微、深刻,而我们的影视作品往往类型单一,缺乏撼动人心的力量?比照《辛德勒名单》,记者请电影学者、西北大学广播电影电视系主任张阿利解读《南京!南京!》,为战争大片提供启示。
症状一: 写意影响叙事
这部片子,片名叫《南京!南京!》,反映的历史是南京大屠杀,但我们看到的片子,对整个大屠杀的历史交代有些不清,这个片子的内容放在某些地方都可能成立。既然讲南京大屠杀,一定要有一个地理坐标,要交代好背景。同时对南京全景表现也不够,看似某种程度上是以拉贝日记为背景,专业叫“背景厚度不够”。从编剧的角度上来说,剧本的文学性比较弱。这样大的一个题材,《南京!南京!》几乎没有一条完整的主线来支撑起整部电影,多是通过一些零碎的片段来讲述故事。整部电影中命运比较完整的就是唐先生。主人公角川相当于一个叙述道具,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有对角川这个人物进行过全面和丰满的刻画,所以对于最后角川的自杀还是显得说服力不足。拉贝这个演员没有用好,他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电影却把他过于简单化,也没有精神升华。所以说明《南京!南京!》充满大量写意的段落,却为之付出叙事结构不完整及高度不够的代价。
鉴定结果:电影的母本很重要。
《辛德勒名单》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集结号》围绕谷子地讲故事,也很成功。剧作家的作用不可忽视,国外的许多优秀战争题材影片都有小说母本。母本很重要,可以预见,如果张艺谋拍《金陵十三钗》,该作品如果有母本,成功系数更高!
症状二: 艺术虚构与美学张扬不够
《南京!南京!》很容易找到陆川所延续的《可可西里》风格,影片过于追求纪实,把艺术虚构与美学张扬不够,艺术元素变少。这部电影“借鉴”了许多元素,黑白影像的设定,借鉴了《辛德勒名单》,这种处理有利于艺术效果,可以反映历史沉重感。还抄了黑泽明的《七武士》等电影中的许多巫术,影片中的残垣断壁抄袭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品。
鉴定结果:表现形式要有新超越。
我们不能追求当年电影的那种表现形式了。在南京大屠杀的故事片中,《南京!南京!》无疑是最好的,中国以前从来没有这样写实。但借鉴人家很多年前的东西却没有超越。黑白影像只是形式,却不小心矫枉过正了。
症状三: 在商业和艺术间摇摆不定
《南京!南京!》中,陆川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游离。这部影片商业卖点考虑得太多。日军在南京的残暴用禽兽不如远不足以形容,蹂躏慰安所妇女至死然后一扔了之绝非夸张,完全能够想得到。把全裸女尸用板车从街上拉过,的确很“震撼”,但这就是影片放大的商业元素。而《辛德勒名单》中,斯皮尔伯格很严肃地讲故事。
鉴定结果:要严肃地讲故事。
第六代导演对历史题材的电影还很少涉猎。导演最怕摇摆不定,这样一个题材,靠一边就成,不必要几边都靠。应该坚持第六代导演艺术化的追求。
视角鉴定
症状: 不再惟“我”独尊
“关于这个题材,不断有人拍摄,10年前对于南京大屠杀,我们总是从血泪控诉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比如《屠城血证》等,到了2007年左右,张纯如作品改编以及美国人拍摄的《南京》纪录片,都开始从战争的本性上去思考它。陆川的《南京!南京!》也是把对战争的思考往前推的一个过程。再过20年,电影人很有可能还会站在更高的角度,让世界一起来思考战争。”
《南京!南京!》的历史顾问,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说。和张连红的观点一样,《南京!南京!》的价值得到大多数人肯定,张阿利说,《南京!南京!》、《拉贝日记》必将带给中国电影对这一题材的思考,可能是这类型电影的一个界点,会引起一种变化,“在过去的抗日题材电影中,我们对人性、对历史的思考,没有和世界接轨。《南京!南京!》从日本人角度去叙事的方式,跟过去不相同,是一种尝试。因此可以说《南京!南京!》最大的成功在于,追求他人视角,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界点。”
鉴定结果:这是中国这类型电影的界点。
缺憾鉴定
症状: 精神对抗性表现脆弱
“我对影片的总体评价是勇气可嘉,才力有限。我们能看到这一代电影人的努力,《南京!南京!》把中国电影又带上了一个台阶。”著名电影人芦苇评介《南京!南京!》说。但他所说的才力有限,也就是该片的问题,“南京大屠杀一直是中国人的心灵创伤,也是国恨家仇。影片在视觉上有一定表现力和冲击力,但在精神层面上依然难以达到高度。它所展示的精神对抗性很脆弱。中国人并没有屈服于南京大屠杀,而是随后打了8年,日本军人用恐怖杀戮来瓦解中国人民的抵抗精神,但反而是南京大屠杀激发了我们的抗战决心。《南京!南京!》中,观众心中有一口气堵住,最终都出不来。画面处理有失真成分,有的地方有卖弄之嫌。影片出现当重不重,当沉不沉,当愤不愤,在精神层面上无法升华。”《南京!南京!》剧情叙述上不是一流,技术上最大失败就是贯穿线。芦苇说,日本人角川是片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形象却依然模糊;刘烨很容易让观众误以为他是主角,但影片开始没多久他就牺牲了;反而,拉贝的秘书唐先生成了全片最完整、最丰满的角色,但其命运缺乏说服力。
鉴定结果:要在精神层面上不断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