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就是江湖。在娱乐的江湖上,这些华语圈的大腕,团聚在《建国大业》里,却没有江湖的纷争,只有据说是尽心尽力的表演。效果如何?目前只有剧照可看,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如果我们不用演过男女主角的明星,这80多个角色按正常电影的渠道去选角,时间绝对来不及。
让明星大腕来客串其实最早是从艺术角度考虑的,后来媒体都追问,才变成商业上的一个说法。但是这些说法已经脱离电影本身了,变成了一个社会话题。
我们不希望把《建国大业》拍成一个宣传片,而是希望把它拍成一部真正的电影。”
谁是黄建新?
导演,编剧,监制,现为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被国际影评人和新闻界称为“中国最重要的导演之一”,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
1954年出生,1983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一年后到西安电影制片厂工作。1985年以处女作《黑炮事件》震动影坛,其后陆续执导《错位》、《轮回》、《站直啰!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等影片,备受好评。近年他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向制片方面,曾监制《墨攻》、《投名状》等影片。
采访黄建新的那天,他刚刚在位于怀柔的中影数字影视基地为《建国大业》做完最后的混音。我们聊天的一个多小时里,他的手机来电声和短信声一直没停过,全是约采访的。“一开始是娱乐版约,后来是时政版,再后来连时尚杂志、科技类杂志都找上门来了。其实我不明白,我们的片子和时尚、科学有什么关系?”黄建新笑着说。
今年1月11日,韩三平一通电话把他“拽”到了《建国大业》剧组,让他和自己共同执导这部献礼片。当时他压根没有想过,这部片子后来会受到这么多关注,更没想过明星的阵容会达到现在的规模(什么规模?)。“一开始我们想着找20多个好演员就能把戏撑住了”,谁知,这个“雪球”越滚越大,连成龙、李连杰等大腕都自愿零片酬为该片跑龙套。也因此,它被网友冠以“史上最牛献礼片”的称号。大家对它的关注和讨论,早已超出了娱乐甚至文化的范畴,延伸至各个领域。
找大腕是因为来不及选角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最早想到找这些大腕来客串,是你的主意还是韩三平的主意?
黄建新:韩总的主意,我只是推波助澜一下。我来的时候,他已经请了几个明星。后来我们一讨论,那就干脆继续扩大明星阵容。大家都觉得从艺术和市场这两个角度,这样做都是对的。我这几年对主流电影市场介入比较多,也和好莱坞的一些大片合作过,已经明白明星大腕会对市场有影响力。此外,还有一个非常客观的原因,就是选角的时间不够。如果我们不用演过男女主角的明星,这80多个角色按正常电影的渠道去选角,时间绝对来不及。
南都:那最早定下的阵容是?
黄建新:当时定下来的演员只有一部分,像张国立、王学圻、唐国强(按:毛泽东的扮演者)、刘劲(按:周恩来的扮演者)都定了,还有冯小刚、陈凯歌。
南都:决定扩大明星阵容之后,想的就是找这么多位明星吗?
黄建新:用明星毕竟还是要一定成本的,一开始我没敢有那么大的奢望。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我们首先想的是突击剧本,把剧本写得有意思,因为这里面牵扯到很多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如果我们能请好演员来演,那么这些角色(的质量)就基本保证了。
南都:有没有反对意见?
黄建新:没有听说过有反对大牌来演的,大家都觉得这是件好事。只是从制作角度来讲,找大牌来演的难度翻了好几倍。但这是非常值的一件事,就算有再大的困难也得克服。
港台明星第一个找的刘德华
南都:明星是韩总一个个去找的?
黄建新:决定这么做以后,韩总就开始利用他的影响力去找演员。我们是1月18日定的景,2月2日开的机。第一个景在西柏坡拍了十几天,当时还不需要用到太多人,接下来到南京才会拍到更多人,所以还有十多天的时间找演员。在西柏坡拍到三四天的时候,我们已经有十五六个明星了。
南都:后来是怎么变得越来越多的?
黄建新:到了南京后,演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不仅是韩总,我们都开始打电话了。很多演员看完剧本就表示愿意来。有趣的是,当我们有了20多个好演员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接到电话,演员本人、演员的经纪人纷纷打电话来问:还有我能演的角色吗?有的话我也来一个。哈哈。
南都:一开始找的主要是内地演员?
黄建新:对,但那时刘德华已经答应了。大家都希望他能演,我们把剧本发给他,很快刘德华就回复说:只要时间允许他就来,还问我们两天能不能拍完。我们后来一天就把他的戏拍完了。之后在各种场合开会什么的碰见演员了,我和韩总就说:发个剧本给你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档期过来演?他们看着看着,就都来客串了。
明星没台词也要来混个脸熟
南都:你们也没想到后来阵容会变得这么大?
黄建新:我们根本没想过会有这么多演员打电话来问。原来我们的计划是找20个场次多一点的演员把戏支撑住,就达到效果了。后来院线看片时,很多院线经理都说,《建国大业》最后20分钟,明星多得数都数不过来。那是因为到了后期,大家都要来客串。我跟要来客串的明星说:实在不好意思,没台词了。他们说,没台词也可以,我们混个脸熟。比如说梁家辉,在里头连词都没有,就露了个脸。到最后我们已经无法控制了,就只好说:“哎呀,已经没有角色了”。因为必须给演员安排合适的角色,不能为了凑份子把明星都塞进来,这样做对好演员来说是不负责的。我们曾经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放弃过一些大牌演员(按:如周星驰、范冰冰),基本上还是要有合适的角色才选择的。让明星大腕来客串其实最早是从艺术角度考虑的,后来媒体都追问,才变成商业上的一个说法。但是这些说法已经脱离电影本身了,变成了一个社会话题。
南都:我看到一个报道,说《建国大业》的阵容让好莱坞都震撼了,都让成龙、李连杰来跑龙套了,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黄建新:很多条件凑在一起给《建国大业》提供了明星大腕客串的可能性:第一、大家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都很有兴趣;第二、很多演员可能就两三场戏,戏不多才能集中拍摄,如果这部戏要从头到尾演,明星大腕根本不可能从别的剧组腾出时间来;再一个就是《建国大业》这个故事跨度大、人物多,可以容纳很多演员。今天,中国人对自己身为中国人很骄傲,又赶上新中国成立60周年,所以大家对这样一部以中国人的胸怀去写史诗的电影,都非常感兴趣,都想参与。
我们希望把《建国大业》拍成一部真正的电影
南都:《建国大业》毕竟是一部献礼片,在主旋律、商业和艺术方面,怎么把握和平衡呢?
黄建新:我们不希望把《建国大业》拍成一个宣传片,而是希望把它拍成一部真正的电影。好电影的基本要素它都要有:好看,生动,是大片,还要有大家关心的问题。这些事情做了以后,加上明星大腕,就变成话题了。在中国一个事情变成话题的时候,它的商业性就大得多,特别是文化产业,所以就有了天时地利人和。从作品的角度来说,《建国大业》更重要是要给年轻人看,作为中国人,他们需要知道政治协商这个制度是怎么来的。
南都:现在对这部电影的不同解读和讨论,您的态度是?会反感吗?
黄建新:没有,那无所谓。电影拍完之后都没关系了,评论界是另外一个创作过程,我把那也叫创作,我们变素材了,就像我们把故事人物变素材一样。
南都:我记得你曾接受采访,说这部戏空前绝后,您觉得有人能复制这种模式吗?
黄建新:他们说,拍这部戏容易吗?我说比较难。因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强大,是中国自唐代衰败之后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在中国人的这种自信心使大家愿意介入有关国家的事情。还有,我们有一个有号召力的制片人韩总。以后有没有我不敢说,但基本上很难,不过无论如何,这次明星大腕的聚合是一件挺有意义的事。
南都:最近建国大业的票房越喊越高,您自己的预期呢?
黄建新:刚开始拍《建国大业》的时候,我说自己的预期票房是6000万(元),大家都说,创纪录了,像这种类型的影片6000万已经可以说得过去了。现在我提高了,说破亿,大家却说我保守了(笑)。
明星趣事
成龙忘了怎么说粤语
南都:那些大牌来演,想演什么心里肯定会有一个期望。比如成龙,他有没有提过条件?
黄建新:没有。我们早就说让他来演一个记者,最好让我们都认不出来你。他说,好好好。然后我们就让他戴眼镜,化很老的妆,他完全没有意见。他在片中要用粤语提问,结果在现场说着说着就乱了,拍了好几次才过,大家都笑他。他说好久没说粤语,都忘了。
宋楚瑜说张国立像晚年蒋介石
南都:张国立是早期网上争议最厉害的一个,说他不像老蒋。
黄建新:有个段子你们不知道。有一年,张国立去台湾,宋楚瑜见到他,就过来对他说,“张国立,你很像蒋委员长飞到台湾后晚年的样子,太像了!”韩总听过张国立讲的这个段子就记在心里了,所以一有这个剧本就跟张国立说,你来演蒋介石吧。在上海拍戏的时候,很多记者来探班,都说张国立演得很好,只是胖了一点,但是现在看完没人说了。张国立把蒋介石演得很复杂,演出了一个立体的人物。另外他演戏的那种稳,给角色增色不少,很多人看完片就直接把他当蒋介石看了。院线经理都说,“委员长,你演得好啊”,都要跟他合影什么的。
葛优、王宝强把大家逗得一愣一愣的
南都:葛优以前好像也没演过军官,他在现场怎么样?为什么想到让他演军官?
黄建新:当时很多明星都被安排去演国民党军官了,但这个戏的主要角色应该是中共这边的人,所以得加强一下中共这边的力量,就找葛优演了个共产党的团长。正好那时王宝强的经纪人也给我们打电话问“还有角色吗”,我们说“有有有,有王宝强的角色”,就安排王宝强演了个解放军的战士。他俩碰在一起特有喜剧效果,现场就把我们看得一愣一愣的,笑翻了。
名导趣事
吴宇森老忘记自己是演员
南都:看预告片时发现吴宇森导演也客串了。
黄建新:吴宇森导演才叫逗呢。他也演得特好,但是他有职业病,现场拍摄的时候,我还没喊开拍,他自己就举起手说:“开始!”;拍到一半,我没说停,他又自己把手举起来说:停!这个得重来!完全忘记自己是演员了。有时候一场戏拍了十几遍才过,现场都在笑他,他说不好意思我又忘记了……
南都:那他的戏后来被删完了,不是因为演得不好?
黄建新:不是不是,他演得很好。拿掉他的戏是因为时间太长,一开始剪出来三小时十几分钟,太长了,所以把其中一条线拿掉了。我们会做一个导演版D V D,也会卖给电视台,所有人的戏都保留。
杜月笙的女儿看到剧照约见冯小刚
南都:大牌里有没有感觉和扮演的角色不那么像的?
黄建新:原来我们还担心会不会像网上说的,观众光看明星不看戏了;结果大家看完后都说挺好,没有挑毛病。像冯小刚、陈凯歌这些,都是受到盛赞的。
南都:听说冯小刚拍完杜月笙的戏后,大家都叫他“杜老爷子”。
黄建新:冯小刚在上海拍完杜月笙来交通银行找蒋经国那场戏,上海的报纸就把冯小刚的剧照登出来了。正好杜月笙的女儿到上海,看到了那张报纸。她觉得冯小刚很像她父亲,就找到我说想跟冯小刚见面。冯小刚一开始还犹豫着见还是不见,后来他自己也好奇,就见了。结果那天晚上一见冯小刚,杜月笙的女儿带着60岁的儿子一起来,一见小刚就说,“赶紧叫老爷子,太像了。”不过杜月笙的女儿也提了一个问题,说她父亲从来不戴墨镜。冯小刚戴墨镜是因为我们在戏里玩酷的,哈哈。
陈凯歌、陈可辛除了演戏还客串导演
南都:这次有几位导演据说也参与了影片的导演?
黄建新:参与《建国大业》的导演有韩导,我,还有陈凯歌导了一场阅兵,冯小刚导了一场妇女代表的戏,陈可辛导了两场戏。
南都:为什么这些戏找他们来导?
黄建新:陈凯歌拍过《大阅兵》嘛,这本来就是他擅长的。因为这场戏特累,场景大,需要调度的人多,所以由他来导最合适了。冯小刚导的就是妇女代表的戏,就是妇女代表拍照,梁家辉跑过来,被赶走了,说“我们妇女代表和毛主席拍照,你跑来干嘛”,特有喜感,也是他擅长的。陈可辛拍的两场戏都属于捕捉人物细腻情感和心理的,也是他的看家本领。我们是集合各家之长,最后出来的效果也不突兀。
采写:本报特派北京记者 方夷敏 录音整理:实习生 迟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