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
票房破62.06亿 2009中国电影艺术与产业备忘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28 点击次数:
 2009年,是中国电影继续高歌猛进,处于上升态势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电影经历了全球性金融风暴的低落与洗礼,感受了新中国60年华诞的喜庆和振奋。随着电影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电影呈现出愈发蓬勃的活力。当下的中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并且跻身全球十大电影市场。经历了金融危机洗礼的2009年的中国电影,呈现出高度繁荣、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国家电影局在2010年1月8日的新闻通气会上宣布,全年生产故事片450部,与08年的406部相比增幅近10%,再创国产影片的产量新纪录;年度票房破62.06亿元,比08年的43亿元增长了19亿,在国内电影市场连续5年增长30%的强势基础上,今年同比增幅达到42.96%。在《变形金刚》、《2012》等大片集中喷发的猛烈势头中,国产电影表现出强劲的抗衡能力,占据全年票房总额的56.6%,连续七年超过了进口影片 。

    一、献礼六十年,主旋律电影引领主流市场

    2009年,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建国”、“新中国六十年”等成为最核心最重大的国家主题或时代、社会主旋律。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向全国推介了五十部国庆献礼影片。与历年不同, 60周年献礼片与往年相对固定的模式有异,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浓厚的宣教色彩,呈现出更加多样化,人性化,更具平民性的特点,并在制作规模、题材类型、产销模式等方面呈现出多元的层次与较为合理的布局。

    (一)献礼影片题材丰富、类型多样

    1、 革命历史题材开拓创新
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作为主旋律影片的重要题材自建国以来被不断讲述。2009年的献礼影片中,《建国大业》、《可爱的中国》、《鏊兵天府》、《谁主沉浮》、《南泥湾》等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历史的峥嵘岁月。



    《建国大业》浓缩并再现了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风云岁月,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召开政协会议,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而这部题材并不新鲜的电影,竟然云集了170多位当红明星,取得了09国产电影票房之冠,创造国产电影票房新纪录的佳绩。其创意之新,创新之强可以想见。这是一部“首先就是一种创意的成功,而且正是因为创意的成功带动了一系列全方位的成功” 的影片。

    2、 谍战片异军突起
谍战片的“前世”是曾风靡全国的反特片。在1950年代中期掀起第一次浪潮,以敌对势力对新生政权的破坏颠覆为故事主要线索,以解放军或公安机关的胜利为最终结局。在当时的国内形势下,人们既从电影中得到了娱乐,也从中吸取教训、提高警惕。受模式所限,从1980、1990年代起,反特剧淡出观众视线。如今,与电视剧领域以《潜伏》等为代表的谍战剧的风起云涌相呼应,谍战片在30年后搭上献礼的班车卷土重来,声势更为浩大。新中国成立60周年,作为献礼的《风声》、《秋喜》和《东风雨》被称为“谍战三部曲”推上银幕。

    谍战片悬念丛生,斗智斗勇的剧情,性格鲜明、饱满、复杂多变的人物和心理都是吸引观众的重要特征。改编自麦家新作,集合周迅、黄晓明、李冰冰、张涵予、王志文等一线明星在内的谍战影片《风声》,被誉为“电影版《潜伏》”。还有剧情惊险曲折、引人入胜的谍报片《秋喜》,以及表现日军偷袭珍珠港期间中国谍报精英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的《东风雨》,这些故事情节都具备了谍战片的各种元素——悬念迭起、跌宕起伏,通过设置悬念,使用多层次的叙述手法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3、人物传记片与时俱进

    献礼影片中有大量塑造建国以来先进人物的传记片,这是一种中国特色。其中,有以王进喜的生平事迹为素材,再现中国石油工人创业史的《铁人》;也有弘扬人文北大精神、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的《孟二冬》;有《可爱的中国》中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无限热爱的方志敏;也有《袁隆平》、《邓稼先》、《星海》、《潘作良》等各种英模题材……这些影片与以往同类创作的说教模式有所不同,追求贴近现实、关注民生、追求情感共鸣,不仅开创了人物传记片的新境界,而且在票房和口碑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如影片《铁人》,并非史诗式地再现铁人事迹精神,而是非常独特地设置了一个当下的视角,以后人的眼光审视“铁人”那一代人,在叙事上营造了一种现实与历史双声对话的结构方式,增强了铁人精神与现实、与青年人生对话共鸣的可能性。


    (二)献礼影片规模配置渐趋合理,市场社会双赢

    献礼影片在市场运作上,呈现出规模配置合理,市场与社会效应双赢的格局。50余部献礼影片以中小规模制作为主,伴以投资千万以上的大制作,如《建国大业》、《风声》等,在资源合理配置的总体思路下充分考虑市场因素,抓大不放小。《南京!南京!》票房收入为1.7亿元。《建国大业》和《风声》两部影片“占领了黄金周电影票房75%的江山” ,《建国大业》突破4.2亿元电影票房大关,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国产电影,《风声》的票房也达到了2.2亿。此外,一些中小投资成本的献礼影片,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铁人》票房收入3030万,《高考1977》3019万,《沂蒙六姐妹》1794万……重点国产献礼影片的票房达到10亿元。

    商业与主旋律的互动和共赢,是今年献礼片的一个重要特点。一方面,献礼片并不回避市场,而是大幅向商业靠拢,在主旋律的同时,创新观念,建立起电影与观众之间的全新关系。如《建国大业》充分运用明星对票房的号召力,172名一线导演、明星参演;幽默的喜剧桥段的加入,领导人真实性情的流露,蒋经国的无力回天的悲概,蒋家父子“英雄落难”的悲凉等内容,都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从而能够在文化消费日益多元化的形势下,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另一方面,一些商业片题材,巧妙地借助了六十周年“献礼”的主流政治话语。如集合了周迅、黄晓明、李冰冰、张涵予、王志文等一线明星在内的影片《风声》,本是一部明星阵容豪华、悬念结构错综复杂、场景道具惊心刺激的悬疑商业片。而影片人物和情节的设定却吻合了主旋律的诉求,“老鬼”在生死抉择时刻,为真理殉难式的牺牲,最终完成了传递“风声”的任务,使这部商业大片的主题大大升华。《十月围城》将一帮香港街头的“贩夫走卒”们行侠仗义的精神,以及父女亲情之爱、主仆忠诚之义和知己同道之情融合于保护民主革命领袖孙中山的行动中,融视觉效果与人文关怀于一体,为港片元素中平民英雄的塑造镀上民族大义的光环。

    二、 “大片”的转型与整合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大片曾经“以票房拯救市场”,功不可没。但也凸现了不少问题。一则美学文化上常出毛病,“叫座不较好”,二则在产业配置上不均衡,被人讥为“店大欺客”。与往年相比,2009年涌现出一大批中、大成本的“大片”,分享并共同铸就了2009年的票房辉煌。类似于《英雄》那样“孤片盖全唐”,独立撑票房的情景一去不返,使得中国电影产业结构更趋于合理化,2009年呈现出“满眼尽是大制作”的全面勃发,进而进入一个“后大片” 时代。



    纵观2009中大成本的电影,电影的工业化转型进一步深化,电影工作者往往在主流意识和商业利益、艺术与商业等之中寻求更大程度的整合,呈现出主流影片商业化和商业影片主流化的特点:

    其一,主流影片商业化

    2009年赋予中国电影献礼契机,《建国大业》将主旋律电影带入新时代。一方面可以说,主旋律影片中纳入了许多商业化元素,戏剧冲突的加强,明星大腕的登场,如前述《建国大业》和《风声》。在丰富中国电影银幕,提高票房、娱乐大众的同时,也扭转了人们对主旋律电影根深蒂固的认识,中国电影终于证明了“主旋律也可以很好看”。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建国大业》已经不止是一部主旋律作品,它在中国电影史上流下了多个前所未有的数字:172位明星“零薪酬”加盟,1450个拷贝市场化运作,“近400万篇的网页报道,一天的点击搜索量超过7万次” ……这已经在市场化程度上远远超出主旋律能赋予的限度。而《铁人》一片也通过刘烨和黄渤的搭档,赋予了中国一代劳模另一种家族的书写,获得了票房的巨大成功。主流电影中商业元素的运用,充分显示了中国主流电影对于市场的自觉意识和全新观念。

    其二,商业影片主流化

    实际上,“主旋律”已经成为一种元素,与大牌明星、著名导演、宏大场面等,成为大片的有机组成因素。“主旋律”元素既包含民族斗争史、抗日战争史和解放战争史上的星星点点,也涵盖了建国以来的改革史和发展史的方方面面,以及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各种能指。在建国六十周年的契机,商业大片大打“主流牌”,在中小制作的献礼影片中鹤立鸡群般享受着如潮的观众。如前述《风声》和《十月围城》。

    三、小成本电影:类型的多元突破和喜剧类型的问题

    与国产大制作的转型和质量、数量的稳步提升相比,中小投资电影在2009年仍保持了数量上的活跃状况。从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看,总投资在2000万以下的影片都算是中小成本电影的范畴。继08年喜剧片《十全九美》等取得可观的票房之后,小制作低成本的电影成为不少电影制作公司最为青睐的片种。一方面制作成本低,风险小,另一方面这类电影模仿性和复制性强,易于操作。院线方面统计,去年全年在商业影院上映的中小成本影片大约有《红河》、《爱有来生》、《恋爱前规则》、《倔强的萝卜》、《夜店》、《熊猫大侠》、《追影》、《高兴》等几十部。这些影片题材多样、类型迥异且遍布各个档期,可谓百花齐放。

    09年的中小成本影片卷土重来,除了少数影片盈利外,大多数在票房和口碑上乏善可陈。《熊猫大侠》因过多“戏仿”,被戏称为升级版《十全九美》,其中的台词被称为“2009年网络大事记”,如“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躲猫猫”、“黑车”,堪称“髦得合时”,而片中过多的无厘头和大段的搞笑段子削弱了剧情,影片仿佛一盘拼凑而成的快餐。而《火星没事》、《恋爱前规则》、《隋朝来客》等小制作影片见缝插针地挤入贺岁档挑战大片,但刚一露面就消失了踪影,12月上映的《扑克王》、《大有前途》也于短时间内在各大影院的排片表上消失,只有以惊悚片为卖点的小成本影片《午夜出租车》因《刺陵》和《风云2》的口碑不佳而暂居贺岁档排片档期之中。

    在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进程中,类型化的重要性和共识性不断被强调。08年的《画皮》开辟了东方新魔幻的类型符号,《风云决》、《葫芦兄弟》也弥补了国产动画电影的空白。而战争史诗有《赤壁》,人物传记有《梅兰芳》,爱情喜剧有《桃花运》、《十全九美》、《爱呼2》,都市悬疑有《李米的猜想》、《秘岸》,惊险片有《保持通话》、《证人》,功夫片有《剑蝶》、《叶问》。不同类型电影延续了2006年以来的良好势头,已经培育了相对稳定的观众群并拥有了各自的代表作,这无疑是中国电影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2009年,国产电影在类型上有了新的突破。导演宁浩的新作《疯狂的赛车》再次将黑色喜剧表现得淋漓尽致,延续了其“疯狂”的多线叙事、高潮迭起的类型因素;由章子怡担当制片人的《非常完美》填补了国内浪漫爱情喜剧难卖座的空白,以接近一亿元的票房成为中等制作电影的又一成功范例;刘镇伟执导的《机器侠》为中国的科幻动作片首开先河,真人与机器人同台出演,演绎爱情神话为其新颖之处;林华全的《乐火男孩》引入3D技术,以“内地首部3D真人电影”为快男歌舞片打造出新的卖点。类型的不断突破显示了中国电影在追求类型化方向上的不断尝试,然而由于类型的首度尝试,仍显示出国产影片在制作方面的不成熟。中国电影往往在科幻片类型上有所缺失,特效水平一直在追赶好莱坞的脚步。比如《机器侠》与同类型进口影片相比,故事情节乏味,搞笑桥段老套,而且从特技角度看机器人外形,动作画面生硬,体现出国内技术与好莱坞的差异。而《非常完美》虽收获好评,但其精良的后期制作都是出自韩国投资方之手,票房成功也很大程度上依赖章子怡的明星效应与跑马式宣传。

    总体来说,形式大于内容是国产电影新类型的通病,新类型的尝试可能在一时达到可观的商业回报,但类型的稳固和成熟需要长时间的市场考验。宁浩的《疯狂的赛车》作为《疯狂的石头》续集的成功背后,不仅有三年时间的细心打磨与剧本推敲,更有将黑色幽默中多线索疯狂叙事的结构和喜剧内容细密融合的努力。从类型电影的可持续发展看,只有将新类型中相关的各种元素有机利用,在内容上充分融合,才是新类型健康发展之路。

    2009年是喜剧扎堆的年份,喜剧数量几乎占据全年公映电影的三分之一,如《大内密探灵灵狗》、《追影》、《疯狂的赛车》、《夜店》、《欠我十万零五千》、《气喘吁吁》、《窈窕绅士》、《熊猫大侠》、《隋朝来客》、《倔强的萝卜》、《三枪拍案惊奇》等。

    喜剧片的大量出现,显示了喜剧类型的进一步稳固。然而喜剧片的泛化,却有着喜忧参半的市场反应。一方面,2009的喜剧片融合了多种因素,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喜剧的地域性。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将西方惊悚、悬疑因素与中国民间民俗化的喜剧因素相拼贴,在中西结合上为喜剧片提供了新的可能。另一方面,当《疯狂的石头》、《十全九美》等创造了小制作高票房的神话后,“国产小制作”闹剧竞相出笼,低俗笑料取代了以往的艺术探索,粗制滥造的影片充斥银幕。《熊猫大侠》、《追影》、《大内密探零零狗》等充满“山寨”色彩的电影,被贴上了“低俗”、“空虚”等标签。《三枪拍案惊奇》还未上映,也被戴上了“低俗”之帽,甚至被一些业内人士称为“超级山寨片”。“山寨”电影的泛滥,带来的已经不再是轻松一笑,更多的是对国产电影的深思。

    需要指出的是,网络语言的刻意堆砌、段落式的“夸张恶搞”、变本加厉的无厘头、刻意卖弄的默片式肢体搞笑……这些都与“喜剧美学”的核心价值无关,中国喜剧片在追求票房利益的同时,必须维护好喜剧品牌的形象,关注生活、诚意创作才是喜剧片的正道。如冯小刚贺岁喜剧通过生活中耐人寻味的笑料,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思考,颇有中国独特的京味文化。而缺失了冯小刚、宁浩的2009年,喜剧电影正在滑向竭泽而渔的深渊,口碑的急剧下降和网络恶评不断透支着中国喜剧的潜力,也消耗着名导明星的票房号召力。

    2009年喜剧电影的蔚为壮观说明市场的巨大需求,参差不齐的状况也说明中国式喜剧还远未成型,如果就此被观众厌恶,恐怕受到伤害的还是国产电影市场自身。

    四、艺术电影的萎缩

    2009年国产影片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从卖座影片数量来看,2006年的过亿影片有5部,2007年是7部,2008年猛增到12部,而2009年又创新高,共有21部过亿影片,其中7部系进口片,分别是《2012》、《变形金刚2》、《冰川时代3》、《哈利波特6》、《特种部队》、《博物馆之夜2》、《终结者2018》。就单片的票房情况来看,榜首影片的标准也年年看涨,从2007年的2亿,2008年的3亿,到了2009年的《变形金刚2》、《建国大业》和《2012》三部影片跨过4亿大关,其中《2012》已达4.6亿,创下单片票房新纪录。2008年内地的亿元导演俱乐部只有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三人,而2009年一年,宁浩凭借《疯狂的赛车》)、陆川携《南京!南京!》以及高群书和陈国富(《风声》)都闯了进去。

    在制作方面,一些艺术个性很强的大导演放弃强烈的个人意识,面向市场拍片,更加直面或认同电影的工业属性。姜文在新作《让子弹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负责拍一部让大家看得懂的电影”;冯小刚的灾难片《唐山大地震》将在2010年上映,一改以往的轻松贺岁,融入历史的严肃题材;张艺谋的悬疑喜剧片《三枪拍案惊奇》中,孙红雷加小沈阳的搭配以及大红大绿的造型商业味十足,成为张艺谋面向大众,不避大俗,枪枪瞄准票房的彻底转身之作。

    与国内票房一路高歌相反,2009年的中国电影在艺术上成就黯淡。从国际方面看,国际大奖一向是对于电影艺术成就的认可。近年来中国电影在世界各大电影节上收获颇丰:07年中国内地29部电影在19个国际电影节上夺得了49个奖项,如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获第5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08年,冯小刚的《集结号》获第11届平壤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技术3项大奖,陈凯歌获第2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黑泽明奖,王小帅的《左右》获第58届柏林电影节上最佳编剧银熊奖,赵晔的《扎赉诺尔》获第13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联合会奖。然而,2009年中国电影乃至华语片在欧洲三大电影节几乎颗粒无收:5月的戛纳电影节铩羽而归,9月威尼斯电影节只有一部《1428》获纪录片奖,10月第2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梅兰芳》、《麦田》、《花木兰》等8部电影参展,但却颗粒无收。华语电影在2009年的国际电影节上的折戟,从侧面折射了中国电影发展中潜在的不平衡和文艺片创作的普遍萎缩。

    同时在国内,艺术片票房业绩不佳的现象继续延续。由于缺乏专门的艺术院线,艺术影片上映困难,导致投入产出资金周转不灵,艺术电影的制作数量减少。本年度唯一突出的艺术片当属《二十四城记》。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故事主线围绕一个国营老工厂的三代工人展开,通过60年代、80年代以及现在三代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反映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发展、生活环境的改变给普通人带来的影响和体验。影片同时用纪录和虚构两种方式去面对1958年到2008年的中国历史,国内外都有两极化的反响:赞同者赞其实验性的创新和对电影本体的思考,反对者责其单调的讲述和场景静物的沉闷。影片由于获得第十届西班牙杰出艺术成就金伯爵奖,以及贾樟柯近年来不断攀升的影响力,获得了上映3日突破百万的票房。除此之外,艺术片市场一片黯淡:何平六年磨一剑的《麦田》,在故事线索和人物性格方面的构建都显得精准而老道,摄影和配乐环节强化了现代主义的荒诞意味,然而坚持了个人风格,拒绝暴力血腥色情的结果,是巨额投资之后的商业惨败;张元的90后非主流女孩情欲实录《达达》,延续一贯风格,电影相对小众;张同道的纪录电影《小人国》三年磨一剑,平等纪录观照幼儿园中的“小大人”,严格的纪实,巧妙的裁剪,日常生活中的戏剧性凸显,感动了诸多家长,但上映伊始即遭遇《三枪拍案惊奇》、《刺陵》、《风云II》围堵,走入院线的纪录片举步维艰……

    总体上说,大制作商业片的风起云涌之中,中国艺术电影还在努力寻求生存空间。中国的艺术片市场还需要整合与疏通,随着国内首家艺术影院的开业,以及中国艺术片导演们的不懈努力,中国艺术电影在曙光之前的黑暗中执着跋涉。

    五、香港电影内地化的磨合与再出发

    香港电影与内地的结合对于中国电影意义非凡:香港电影一直以来走的是工业发展的路线,这与内地电影走文化路线大不相同。有着优秀的电影工业传统的香港电影与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巨大的人力资源的大陆电影市场的融合,必将催生中国电影的辉煌。

    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协议》(CEPA)的签署,带来了香港影人“北上”的浪潮。而在2009年,香港导演陈可辛与黄建新在京成立“我们制作电影工作室”,并与保利博纳电影公司共同组建的“人人电影公司”,计划在3年内拍摄完成15部电影,第一部便是香港导演陈德森的《十月围城》。

    在香港电影内地化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在题材上的变化。港片的成熟类型如警匪片、搞笑片试图与内地的历史题材进行元素的重新整合,体现出了香港电影内地化的努力。但是,在整合过程中,内地选题的严肃性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港片元素的发挥,并在结合上显现出种种不和谐。如《十月围城》中,许多人物都大段大段地讲起了革命道理,这在港片中是很少见的,违背了电影“视觉至上”、“运动为王”的原则。孙中山的秘密到港与暗杀题材,最后在港片元素的打斗中升级为街头暴动,枪林弹雨将历史的真实性打得千疮百孔;偏正剧化的人物出场和稍嫌啰嗦的领导讲话在紧凑的剧情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总之,港片内地化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十月围城》票房的成功为这种探索昭示了虽然艰难但极为灿烂的前景。

    六、动漫3D:产业突进与“美学”的革命

    国产动画片与好莱坞的差距似乎在2009年迅速缩小。2009年,种类各异、题材不同的多部国产动画大片纷纷涌现,包括首部3D立体动画长片《齐天大圣前传》、《喜羊羊与灰太郎之牛气冲天》、《马兰花》、《麦兜响当当》等。年初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创下了8000多万元票房奇迹,暑期档的《麦兜响当当》上映不足半月即取得票房超过6300万元的佳绩,《马兰花》也突破1000万元。票房的成功一定程度上证明了2009年国产动画的繁荣,也是国家振兴动漫产业长期努力的结果。

    2008年,《泰坦尼克号》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预言:“2009年将是3D电影的元年,立体电影的时代即将到来。”果如其所言,3D电影已成为09年中国电影的亮点、未来中国电影产业增值的突破口、电影工业和美学革命的起点。在中国电影市场,3D电影的票房成绩相当喜人,《闪电狗》的总票房是4000万左右,《大战外星人》是3000万左右,《月球大冒险》也超越了2000万,暑期档的《冰河世纪3》票房超过1.5亿,成为2009中国市场上3D片的最大赢家。尤其是耗费5亿美元的制作成本,14年的制作时间打造的技术大片《阿凡达》在2010年初始便席卷中国影市,国内单片票房有望达到破纪录的5亿元。而这部超级大片引发的从观众到业界的强烈的“地震”余音,还远未了结。

    对于前景无限的3D狂潮,中国电影也应时而动,09年出现了首部3D立体动画长片《齐天大圣前传》和首部3D真人歌舞片《乐火男孩》。国产片对3D技术的运用,体现了市场敏感度和商业适应性,然而由于技术差距,仍有诸多不足:《齐天大圣前传》画面粗糙,美猴王动画形象设计缺乏美感,创新性不足;《乐火男孩》3D技术运用火候欠佳……此外,袁和平的《苏乞儿》率先将3D技术与功夫结合,将于春节后与观众见面。阿甘的《堂吉诃德》拍摄接近尾声。上影集团还计划推出《摇滚藏獒》、《大闹天宫》、《天书奇谭》等多部3D动画片。相信未来两年,市场上国产3D电影会出现浩荡之势,国产3D片有望与进口3D大片形成直接竞争。


    走过辉煌的2009,2010年的中国电影有太多的期待值得期待:即将上映的《喜洋洋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孔子》、《未来警察》、《苏乞儿》、《锦衣卫》、《全城热恋》、《大兵小将》或将掀起国产片贺岁档的第二轮高潮;而冯小刚沉寂一年之后的《唐山大地震》,姜文阵容强大的《让子弹飞》,中影、华谊、英皇三大巨头投资的《新少林寺》以及《叶问2》、《精武英雄》等功夫片,势必对2010年的票房有更大的提升。

    走过2009年的辉煌,有2010年的良好开端,我们对中国电影产业的2010年以及未来都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批准号2007JJD7200ZG)前期研究成果。


    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

    车  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栏目策划、责任编辑:唐宏峰

    供稿:《艺术评论》2010年第2期
艺术大家
李勇
1963年生于山东济南,1985
雷正民
大事年表   1949年毕业于
文怀沙
文怀沙,姓文名奫,字怀沙,以字行
刘大为
刘大为,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