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银川(记者曹健、艾福梅)对于中国西北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文化馆馆长康红梅和她的同事来说,深入乡村是家常便饭。除送文化下乡外,他们还肩负着另一个重任:寻找、挖掘、记录、保护深藏于民间的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固原市位于“中国穆斯林省”宁夏的南部。这里聚居着上百万的回族群众,是中国回族传统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然而,即使是在这里,和中国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回族的传统文化也遭遇了现代文明的冲击。“一些传统技艺原有的生存土壤已然消失,自然传承困难是必然的结果。如果不加以保护,这些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将可能最终消亡。”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靳宗伟说。
所幸的是,传承并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被列入政府的工作日程。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规划,今年宁夏将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为今后的保护和开发提供资料数据。
为此,今年年初,政府又为各地文化馆添置了专门的录音、录像设备并划拨了普查经费。
康红梅告诉记者,她的同事必须深入到每个村落,了解村落里是否还有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有时,他们为了到某个村庄去,不得不徒步翻山,一座山可能耗费他们两三个小时。
不仅仅是普查,实际上一些专门针对回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已在实施。去年7月,宁夏文化厅公布了6个国家级名录项目传承保护基地和10个首批建立的国家级名录项目传承保护点,永宁县纳家户中华回乡风情园、灵武市郝家桥马氏家族回族口弦传承保护点、平罗县渠口村回族器乐传承保护点等被纳入其中。
今年宁夏计划将传承点进一步扩大到上百个。在示范点内,文化部门将老艺人的技艺进行声像储存,以避免“人去艺失”。同时,选拔一些有志于技艺传承的年轻人由老艺人定期辅导或冬季农闲时集中辅导。
校园传承保护也被提上日程。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文化部门已在南部山区的西吉、海原、盐池等地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唱濒临消失的回族传统文化“花儿”。 近50名音乐老师已经通过培训具备了教唱“花儿”的能力,而“花儿”专家编写的《简编花儿教程》也已下发到宁夏各农村中小学。
宁夏文化、教育部门还计划将回族器乐引进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将回族踏脚引入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希望通过校园传承扭转这些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传承链条濒临断裂的局面。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并不是因为年轻人对这些技艺没有兴趣,而是他们对这些技艺根本就不了解。校园授课有利于培养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宁夏隆德县民间剪纸艺人张炜说。
“政府希望校园传承能为保护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一剂良方。”宁夏文化厅社文处副处长金升说。
在普查、传承的同时,一些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率先进入开发利用阶段。近年来,一些经过创新的回族传统文化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并获得了好评:宁夏银川市有关部门组织研发人员设计出了8大类回族服装样服;宁夏首部回族花儿剧《大山的母亲》在海原县诞生,这是民歌形式的花儿首次引入戏曲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