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第1次座谈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9-2-24 点击次数:
[袁振国]今天我们开一个专题座谈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工作启动以来,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反映。为了做好这个《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规划纲要小组工作办公室采取了问计于民的重大举措,今年第一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社会反响非常热烈,也非常强烈,有很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到2月6日的时候,根据前一段工作情况,又第二次进行了整理,把方方面面的问题凝聚成四个方面、二十个专题,公布了之后,得到了社会更多的反映,无论是从电子媒体还是从传统的纸质信件情况来看,每天都有大量的信件在电子信箱等等渠道里面来反映出来。这里面有三个问题始终是高居前位,一个是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一个是高中文理分科,第三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关于如何进一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网友同志们,对这个方面有很多很好的意见和想法的同志,还有一些专家。

  先介绍一下出席的专家、网友和管理司局的负责同志。郭振有同志,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鲍东明同志,中国教育学副总编;吴颖慧同志,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所长;李少毅同志,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语文室主任;邢筱萍同志,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中学校长;陈志文同志,中国教育在线;于岚同志,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我们在座的司局长有国家教育部督导办公室主任高洪同志,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续梅同志,教育部基础一司副司长杨念鲁同志,教育部基础二司课程处调研员沈白榆同志,还有有关媒体、网络的同志们,感谢大家的到来。我知道大家对这个问题都有很多的话要说,很多同志有很多的想法,我们今天的时间也非常紧张,所以请大家踊跃发言。


  [李少毅]关于中小学减负问题,旧话重提,有它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000年2月1日,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发表以后,当时有显著的成果,学生减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事隔八年,可能这个问题又有了较大幅度的反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有社会的问题、体制的问题、评价的问题、考试的问题、升学压力等方面的问题,但是根子可能是体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学校。校长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思想能力和学生的能力差异。校长的办学理念,更多的是行政的理念和评价,体现在校长的办学理念方面。如果是以分数为中心和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是不一样的。有道是,上有所好,下有甚言。如果像以分数为中心,就会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游戏,课表搞两套,一套按照部颁标准编排,应付检查,一套按学校规定编排,实际操作。这个现象应该说是比较多的。一般来说,部颁的标准计划,每个学生每天不能超过七课时,还包括了体音美,但现在实际上一般都超过了。中、高考科目,课时都有所增加,尤其是英语、数理化科目,加得更多,一般七节课,也就九节,一天九节课并不稀奇,年级越高,超得越高,体音美、劳技等课常常被挤占,老师也叫苦不迭。


  教师的教学思想与能力,教师如果思想端正、教学功底深厚、教学能力强,必然在教学中自然、自觉渗透新课程理念,处处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科学地设计教育学,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布置作业,学生的课业负担自然就不重了。如果教师的教育思想不端正,教学能力有问题,当然有些可能是不得已,有的领导办学思想就有问题,胳膊拧不过大腿,学生就惨了,处处以分数为中心,还没有教就想着考,把课文肢解成试题,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现在在北京,据我了解,初中、高中的月考,首先要命题,占据的时间是很多的,全国其他的地方就不用说了。这样学生就陷入了题海,负担怎么能不重?还有一种情况,年轻的教师没有什么教学经验,想出成绩,学生陷入题海,拼命发试题,也不加选择。我最近调研了解一些情况,很有意思,小学的语文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教写作套路化、模式化的新八股。一人一事一思想,最后好象一人有一事,写一件事,写笑容,写什么思想,一事一人一品质,怎么写事,规定你怎么写,考前还要求学生背诵各四篇,否则得不到高分。这样一来,什么教规律、教方法、观察、思考、表达全部抛到了脑后。我们怎么样尊重教育规律,让学生根本的东西,观察、思考、表达,这些本质的东西,让学生记一个套路,把形式与内容颠倒了。


  再一个是对课改的疑虑。记得课改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到海南、宁夏等地去考察,他们负担重了,不知道怎么考,现在还是如此。上次在北京一所中学开了一个座谈会,使用两个版本的教材,这么一个学校负担能不重吗?真正要理解课改理念,要让我们的老师,我们的领导认为课改怎么改,怎么考。


  负担轻重,老师科学的布置,以语文学科为例,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课文,一次来背,肯定负担就重了,如果分散了积累,就轻松了。所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很重要的。


  学生的能力差异也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力差异,二是个人感受,三是外界影响。比如说网吧,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众所周知,学生的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哪怕都考进四中、人大附中的都有差异的,这个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以什么样的学生为参照,布置作业。同样的情况,如果以中等生为参照布置的作业,中等生觉得合适,尖子生觉得吃不饱,学困生可能就觉得难了。如果是好教师就不存在问题。


  另外,负担的轻重还在于负担者的感受,心情愉快,重也不重。如果他心情郁闷,轻也是重。所以我们不能寓教于考,而要寓教于乐。


  第二,家庭。2000年2月1日,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说过,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好了,家长有望子成龙的心情,希望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这是自然的。我们的学校,教育部门,党和国家的其他部门都要注意做工作,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教书育人的心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八年过去了,这个问题好象并没有解决好。应该说,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是中国的家长没有系统地受过培训,大部分基本不懂教育规律和孩子的成长规律,不懂得如何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对孩子的定位就不准确。二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尤其是对独生子女期望过高,从小就希望上个好学校,将来考好大学生,找个好工作,当然这里面有社会的误导。三是盲目攀比,没有看清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的差异。看别的家长买什么资料,自己也跟着买什么资料,看别的孩子上什么班,自己的孩子也上什么班,不看孩子是否需要,不给孩子发展空间,还美其名曰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第三,社会。评价一所学校的质量,过去大多数看升学率,现在看进重点大学的升学率,尤其是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升学率,评价的基本面没有变。应该说这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要根源。社会上各种培训班泛滥成灾,我们看一看法制晚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的广告就知道了。各大出版社、语文杂志都竞相出版质量低劣的教辅资料,各位领导可以翻看一下2月15日的北京晚报,报道说首都多家书店、多家出版社一万七千多种教辅资料,敞开大门,针对西城、海淀的开学中小学生,更有甚者,以教育部课题研究的形式出现,因而具有更大的迷惑性。不知道这个资料是真的还是假的。


  第四,升学压力。现在学生课业负担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基本呈递增趋势。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小学基本没有升学压力。解释一下,北京的小学生升学压力很大,这在全国各地是独树一帜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了解其他地方都不存在这个问题,都解决得很好,一般是就近入学,如果不想就近入学,拿几千块钱,这比较公平。不像北京,搞什么特色,今年是奥数,你可以进,明年是特长等等,搞得学生家长拼命让自己的孩子周六周日没有时间休息,进英语班、钢琴班等等,让学生身心疲惫。初中有中考,高中有高考,中、高考的竞争是学生负担过重的症结所在,也是学校、家庭、社会陷于怪圈的根本原因。但是考试还不能取消,这是维护社会正义、公平公正的一道底线,希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再是童话。我们现在独木桥挤得太厉害,虽然一再扩招。考试一直在改革,但是考试改革的要求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课程改革的要求相距甚远,理想的境界,应该是新课程倡导什么就考什么,教什么就考什么,但实际上还是考什么教什么,这个引导我觉得是特别重要的,考试的类型单一,评价的标准单一,会造成严重损害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学习者为不愿付出的课程付出很多劳动,负担其实也指为不愿付出的事支付过多的劳动,从这个角度来说,减负要做的工作还有丰富考试类型、完善评价标准,让学生发展个性与特长,与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为自己正确的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考试与课改的关系基本上还是油与水的关系而不是鱼和水的关系。


  关于减负问题的建议:第一,任命各级教育行政干部要看看有无国际视野,有无先进的教学理念,实干的作风,一句话,是否真正懂得教育,是行家。是否有为国家育才,为民族育才的己任。每一位教育行政干部都应该把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在实践中躬行。第二,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不以学生的家长为中心,评价观念落后,这样的人不能当校长,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否过重也作为校长的考评范围。第三,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成绩,出台各科作业量标准。超过标准,学生可以拒做。第四,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坚持不懈地、有计划地培训教师,这都应该有科学规划。九几年,我们国家花了一大笔钱,在全国培养了一万名,那个事肯定是好事,但是我感觉到,从参加培训的老师来看,从结果来看,这个好事没有办好,主持培训的学校没有想到老师的发展,而是想怎么赚钱。我听一些人讲课,那些人的水平怎么样,我非常清楚。在北师大、华东师大,我们知道,都是有点的,这个事情可以总结,怎么样把事情办好。教师的教学理念先进了,专业功底深厚了,水平提高了,学生负担自然就轻了。这样,振兴民族的希望也许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这方面大有可为。我们现在培训老师的时候,功底培训是关键,一个名师和一个庸师的区别是很大的。第五,教育部和有命题权的省级、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像重视课程改革一样重视中高考改革研究,让中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同步,丰富考试类型,完善评价标准。中高考应服从课程改革,真正使高考与课程改革成为鱼和水的关系。如果真正做到这一点,学生的负担很快就减轻不少。第六,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立课业负担过重申诉电话,以便及时听取学生或学生家长以及老师的申诉,收集各方的意见,集思广益,制定对策,切实解决减负问题。


  不到之处,请大家批评。谢谢。


  [邢筱萍]我办了三十多年的教育,一直在北京。我觉得减负的课题真的很沉重,这个话题说了很多年了,政府一直做了很多很多的努力,包括学生上学不许早于几点,下午几点必须离开学校,做了很多细致的规定和要求,但是即使是这样,我觉得孩子的负担不仅没有减,反而加重了。


  我谈谈我的想法,外地的情况我不太了解,北京这样现代化程度较高、教育相对发达地区,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社会角度来看,优质教育规模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还有劳动人事制度和招生考试制度也存在着某些缺陷,就业竞争导致升学竞争,而学历因素在我国就业竞争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加剧了升学的竞争,因此学生负担过重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二是一些传统的观念,学而优则仕等等观念,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当中深深扎根,而且现在还什么都看文凭,用人单位过分注重学历,包括中学,宣传他的学校办得怎么样怎么样好,就说有很多很多博士,还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有时候真的太强调学历了,其实博士未必能当好中学教师,我一看从性格各方面都不行,中关村中学一个博士都没有。用人单位过分重视学历,加重了学生的竞争,也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每个家长都担心,如果学校减负了,自己的孩子因为减负成绩上不去,将来想上重点中学、考名牌大学,是决定一生命运的大事,即使学校给减了,家长也让孩子到社会上上各种各样的班。各位领导可以到学校采访采访这些学生,问问这些孩子,他们愿不愿意到学校来,他们肯定回答愿意到学校来,因为学校里有伙伴,可以打球,可以一起玩儿,在家里,双休日,家长都给安排得满满的,上各种各样的班。


  三是缺少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教师的立身之本,由于现行评价制度的不完善,教育质量就被简化成教学质量,进而再被简化成考试科目的教学质量。当社会基于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学校的优劣时,学校必然要迎合社会、家长的需要,必然会以教师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评价一个教师的优劣,教师当然不会对学生的分数掉以轻心。而对于分数过分重视的结果,是学生课业负担的日益加重。现在因为有网络,网民也对各个学校进行评价,其实他们评价的主要依据还是你考高中、考大学的成绩。现在已经不比升学率了,是比清华、北大率,高分段,650分以上的多少人,600分以上的多少人,所以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负担重。


  四是小升初招生秩序混乱。刚才专家讲小学生负担最轻,其实我觉得小学生负担是最重的,因为家长和孩子想上好学校的愿望特别特别强烈,可是他们又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和门路上,跟没头的苍蝇似的到处转,北京晚报就有类似两篇这样的文章,家长到处给孩子找各种各样的班。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已经三令五申,学校不得以各种名义进行考试、测试、面试选拔学生,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奖励证书作为入学的依据。每年市区教委都发文件,但是这些文件就是一纸空文,到下面看一看,微服私访一下,双休日,很多学校都在组织考试,特别是名校。现在基础薄弱的学校,一般的学校,都没有这些事,因为他也争不来这些生源,所以很规矩,一切按照政府的要求做,就是一些名校,为了争得好生源,依然是违背操作,采取各种办法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测试,特别是一些影响力极大的学校,以自办培训学校的方式举办奥数班、画术班、英语班,从小学二三年级就开始有目标的培养,经过多年的培训和筛选,每年都能招收到一流的学生。比如十个班,往后排,一是最好的班,考试不行就往后弄,考试行的往前走,就这样从二、三年级开始,就一轮一轮的,给家长许诺,把孩子招来。你想想,有的学校这样做,必然家长让孩子上这种班级还有一些,有重点中学背景的培训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他们都能以能够为学生提供获得参加目标中学考试的机会,举办各种辅导班,赚取家长的钱财,使学生的课业负担雪上加霜。一些学校,他自己学校办的培训机构,我觉得要一概取缔。所以我觉得,小升初的家长心理是最没底,学生负担最重,孩子最苦。


  五是基础教育教材考试也似乎都是为了少数将来要成为理论专家并且是理论上全才的人而设计的,我们的基础学科在理论上的要求与国外的基础教育相比,难度大得多。因此,名目繁多的课程、考试、作业、补习、竞赛使学生的身心承受了沉重的压力和负担。特别是数学、物理的难度太大,很多的孩子学起来相当困难。我爱人是中学的物理老师,有些孩子学起来真是搞不明白。现在正在实施的高中课程改革,也存在着课程内容多,课时紧,平时复习和练习的时间少,初中和高中教材的内容衔接也不到位,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现在进行模块考试,几十个模块考试,九个学科的会考,使学生应付考试,这些都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而且,编教材的时候,编得特别理想,一到九周上课,第十周考试,第十一到十九周又上课,二十周考试。我们五一长假、十一长假、军训,有很多特殊的情况都没有考虑进去,有的学科上七周的课就得考试了,特别特别紧张,而且北京也没有取消会考,又模块考、又会考,学生总是在应对考试,负担过重。


  六是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监管不力,对校长处理不严,造成了双休日、节假日补课率屡禁不止。有重点中学背景的培训学校和社会机构过多过滥,过于自由化,什么班都敢办,什么话都敢说,没有人管,搅乱了学生了家长的心,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扰乱了招生秩序。我特别期盼着全北京市任何一所学校双休日都不补课,应该向山东学习,我有亲戚在山东,到那里去,大年初四高一的孩子就上课了,真是不可思议,太苦了。但是从2008年开始山东绝对是治理补课,谁补就撤哪个校长,我觉得这一招是最灵的,确实应该是这样,我期盼着北京市有一天也按照山东的办法执行,因为我一个人真的抵挡不了。那天我们请一个教育专家去给我们讲课,谈到了这个问题,我说其他中学都在补,如果中关村中学不补,肯定都不报我们学校,有补的有不补的,不是公平竞争,所以这一块是很严重的问题。


  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才观、质量观问题,有教育制度问题、管理问题及也有家庭问题,还有教师素质和考试制度的问题,所以需要综合治理。我觉得,北京市中小学减轻负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才观的问题。


  第二,深入教育改革,对各类学生所要接受的知识、结构、内容进一步研究。对于教材中过于难、偏、繁的内容进行删减或者调整,适当降低难度,更加合理安排各个学段的内容和课时标准,使之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第三,严格学校管理,督促中小学校长,严格按规定开启课程,不得随意增加考试科目的课时,加强政府督导,对违反规定,牺牲双休日、寒暑假用来复习的学校的校长进行严肃处理,不能搞下不为例,下一个命令就要严格执行。


  第四,规范社会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对以招生为名开办的辅导班、举办的竞赛应该坚决取缔,对有学校背景,特别是有重点中学背景的培训学校,要坚决取缔,禁止媒体对培训学校打着名师名校的旗号进行广告宣传,报纸上经常一大篇一大篇的哪个学校的特级教师是这个培训的老师,这种广告巨多,用来赚取学生、家长的钱财和吸引学生到那里上课。


  第五,生源竞争是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其实好的学校,有几百上清华、上北大,有的学校真的是很不服气的,他把北京市最尖子的学生都给招去了,又进行这方面的宣传,这是很不公平的。另外,确确实实好的学校跟好的生源有着必然关系,做校长,我自己其实也在争生源,我争不了外面的,就争自己初中的,留下好的孩子。生源对于学校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所以现在的生源大战太厉害了。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严格规范招生秩序,在义务教育阶段真正实行就近入学,而且不能给个别学校留有招收学科优秀生的特殊待遇,尽量缩小各校之间的生源差距。你就说是电脑派位,就说是就近入学,大部分学校就近入学了,但是总是给那些特别好的、最一类的学校留各种名义的招收优秀生的待遇,只要有一点,家长和学生肯定都往那儿拼,这也造成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另外,应该严格禁止对小学生进行与招生相关的考试、测试、竞赛,对违规学校的校长要严肃处理,不能姑息。


  第六,加大教育投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素质,提高各类学校办学水平,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起对学校的科学的评价体系,鼓励特色办学,大力宣传和奖励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成绩显著的学校和校长,不要过度宣传和炒作高考状元,更不要过度宣传各地区生源最好、办学条件最佳、高考成绩最优的学校和校长。我接到参加这个座谈会的通知以后,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这是一个来自基层的校长的声音。

艺术大家
李勇
1963年生于山东济南,1985
雷正民
大事年表   1949年毕业于
文怀沙
文怀沙,姓文名奫,字怀沙,以字行
刘大为
刘大为,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