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推广音乐教育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9-2-25 点击次数:
陈柏赐简介
陈柏赐:香港著名音乐教育家,艺韵音乐学院总监。1972年创立和声乐社,任嘉诺撒女子中学音乐老师及合唱团指挥,同时兼任坚道英文书院、大同中学、彩虹中学银乐队指挥。1983年获香港赛马会音乐基金资助,
由香港教育署音乐组转聘为巡回导师,发展香港的节奏乐教育。
其间,成立艺韵音乐学院,所栽培卓有成就的学生为数众多,如新近获得国际肖邦钢琴大赛奖的李嘉龄,以及现职美国西维珍尼亚交响乐团团长的陈诗韵等。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陈柏赐怀着一颗爱国、奉献之心回到内地,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透过音乐作为媒介手段,积极投身国内的素质教育。让孩子们的素质教育在演出中互相砥砺,在促进中提升自我。同时在2000年,又返港大力推动学校的音乐活动,在粤港两地穿针引线,为孩子找出一条全新的路向。
最近,他被邀出任第三届世界华人青少年艺术节广东赛区的主席评判。
最近,侧闻广州市有两所学校的管弦乐团经常往访香港演出,深获好评,同时获悉该乐团于五一期间与香港一所来穗交流的学校在广州市总工会职业技术学校的“情牵奥运艺术节暨穗港交流音乐会”中参与演出。
就当日演出所见,参与演出的同学,年纪大约都在小学三、四年级之间,但其演出的台风、运弓、合作性均具可观性,而所演出的曲目在长度及难度上也具一定的高度,如当天他们所演出的莫扎特的“AveVerumCorpus(高山巍巍)”,及约翰斯特劳斯的“RadetzkyMarch(罗德斯基进行曲)”等。记者当时觉得以他们此等年纪能掌握如此一大堆颇有难度的曲目,他们一定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训练,否则很难有此成就。在好奇心驱使下,记者在音乐会后走访了该音乐会总指挥———香港艺韵音乐学院音乐总监陈柏赐先生。
把音乐教育当成一种素质教育
近几年,有不少内地人移民到香港,因文化背景不同,其子女一下子很难适应当地的文化教育。在香港的教学中,大多是用粤语和英语交流,因此,一些新移民的孩子因为语言问题而跟不上班,有的15、16岁了才读小学五六年级。香港的很多学校都有乐器房,想去乐器房学习、练习都是需要额外收费的。而一些新移民经济上不是很富裕,孩子在参加收费的课外活动时相对比较拮据。
每每看到和听到这些,陈柏赐先生心里都很难过,由于他是从事音乐教育的,他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学到音乐。于是,他主动联系一些学校免费为这些学生上课。后来,因为学校的意念与他的想法不同,很难再进行下去,于是他萌发了一个到内地来教音乐的想法。就这样,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他怀着一颗爱国、奉献之心来到了内地,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以音乐作为媒介手段,积极投身国内的素质教育。后来发现,要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必须让国内的素质教育同时在香港孩子中互为传播,让孩子们通过演出互相砥砺,在促进中提升自我。于是在2000年,他又返港致力于大力推动学校的音乐活动,在粤港两地穿针引线,为孩子找出一条全新的路向。
陈柏赐刚来内地时举步为艰,他不断打电话与一些学校联系,跟他们说明想法,承诺只要学校同意,可以免费为学生上课,唯一的条件就是要带内地的学生去香港演出,以促进两地的交流与互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陈柏赐在广州终于有了自己的分校。目前,在广州市培正小学和八一实验小学都开设了课外音乐课,为他们组建了管弦乐队。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把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去普及,同时这也是他的教育理念。他说:“这样才是最有意义的!社会上学音乐的人很多,但是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成为音乐家。学音乐不一定从事音乐,但我想如果能将从音乐中得到的灵感和创作运用到将来的实际工作中去,那才是最好的。同时,音乐是无界限的,任何人都可以享受音乐的乐趣。我认为任何人都是可以学音乐,也应该将音乐普及。”
记者再向陈先生了解,学院的教学对象是哪些,陈先生解释,除了在学校免费组织训练管弦乐团外,他们在广州的分校———广州市越秀区艺圃音乐培训中心,早于2002年已在区教育局注册并公开向社会大众招生,所以现在他们的学生,除有学校管弦乐队的同学外,更有很多是慕名而来报读的。听到陈先生的解释后,记者觉得,在广州有一种更为开放、活泼的另类音乐课程,使孩子在沉重功课压力之外找寻一个愉快的学习新天地,正是本土家长值得重视及尝试的学习方向。
每个学生的教材都是“量身订做”的
因历史背景问题,香港的教学方式和内地的教学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相对来说,香港的课堂较灵活,互动性很强;而内地的课堂则比较严谨,没有活泼的氛围。陈柏赐说“我在香港教学30年,从来没有人提出过任何争议,对我都是很信任的,可是内地却不同。刚来广州时,有不少人对我的教育方式有较大的争议,他们不太相信我,可我还是坚持着,我想我会慢慢证明给他们看的。”
陈柏赐在教学中对学生很随和,很亲切,从来不以强迫的方式让学生们学习,当学生做得不正确时,从来不责备,更不会很尖锐地说“你没弹(拉)好,再来一遍”之类的话,他认为这很容易伤害那些自尊心强的孩子。他总是不断地鼓励他们,给他们信心,给他们勇气,让他们有成就感,这样他们才会有勇气继续下去,才会对这个乐器感兴趣。他说: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好到好的过程,即使是天才也会有做得不好的时候。
除了教学生们专业知识外,陈柏赐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将学生们专门组成一个弦乐队,进行集体训练。他认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比学好音乐更具意义。组成一个乐队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在乐队里,如果一个人出现了差错,就会影响整个乐队水平的发挥。同时,在这个训练过程中,还能培养他们守纪律、讲团结的团队精神。
陈柏赐的教学最大特点就是他的教材灵活性相当高。他会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编制不同的教材,要做到这一点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因为这样备课比较复杂。一个乐队里,每个人的水平都不一样,可能某个同学现在是这个水平,通过一段时间后,水平提高了,那么陈柏赐先生又必须为他重新制定教材,但他始终还是坚持这种教学理念。因此,每个学生领到的教材都不一样,全部都是陈柏赐为他们“量身订做”的。
学生家长杨女士说:“刚开始,我是抱着试探的心理让我的孩子去学音乐。孩子在5、6岁的时候就开始学钢琴了,而陈老师跟其他老师却不同,他特别注重课外沟通。除了教好专业课以外,他还辅导我该怎么去培养孩子、教育孩子。他在揣摩孩子的心理的基础上,还培养了孩子的合作能力。”
另一学生家长王女士说,其实刚开始也是因为学校推荐的,觉得学校推荐的应该会比较有保证,再加上,广州这边很多学校都有管乐队,她也想让孩子加入乐队,所以就让孩子去学了,后来发现很不错。她认为陈老师不仅仅是教书,而且还育人。起初她的孩子也会闹情绪,不是很认真,可后来就变得很认真、很有兴趣,有了很大的进步。
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
大家知道,西洋管弦乐队的乐器大都源于欧洲,早在几个世纪前,管弦乐队就已经初具规模了,那时,一般用于演奏宫廷音乐。开始,乐队只是用了些弦乐器,后来,又逐渐加进了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目前,在中国也有一些管弦乐队了,但管乐队相对更多。一些内地的专家说,在内地弦乐器很难纳入管乐队里。而陈柏赐做到了。广州的培正小学和八一实验小学就有他亲自组建的管弦乐队———艺韵音乐学院管弦乐队。他们每年都会到香港康文署署下的大会堂进行公开表演一两次,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陈柏赐先生认为:基本上每个孩子都能够学习、分享音乐,问题只在于怎样将孩子的学习兴趣及热情调动起来,这就需要一些技巧及家长的配合,我们所用的方法主要是用频密的音乐活动与演出来带动孩子的学习意欲,用观众的分享来提升孩子的成功感,用多种形式的训练来提升孩子的兴趣,并通过管弦乐队的训练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而且特别注重外访交流演出以扩展孩子的视野,这种训练平台对国内学生尤其重要,因此他每年都带他们进行外访演出,以增强其人生经验。明年更希望能将孩子们带到一些西方音乐教育更蓬勃的地方,去体验一下音乐艺术对社会的影响。其次,家长对自己孩子学习音乐的定位也很重要,要明白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音乐家,但无论如何,学习音乐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记忆力的增进、专注能力等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当家长决定让孩子学习音乐的时候,不应经常以孩子的技术成就来衡量孩子的学习成果,而应以宏观的眼界来看待孩子在学习过程所引发出来的长远效益,这点对孩子的帮助极为重要。
陈柏赐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家,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就是要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你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孩子,那么就不可能成功。其次,就是必须早点接受教育,如果你学得太晚了,可能就错过了学习的良好时机;地利,就是指必须有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人和,则是指多搞活动,多参加活动,给孩子们安排各项演出、比赛,以及与世界各地的交流活动等。用耐心、用时间,让孩子们在不同的兴趣和环境中轻松、愉快的度过。
他希望在国内的音乐教育工作能帮助孩子通过学习音乐走向世界,让更多学校重视音乐教育(特别是管弦乐教育)对孩子的深远影响,让更多家长能无私地支持自己的子女在音乐这个浩瀚的海洋里遨游。(实习生 吴琼)
艺术大家
李勇
1963年生于山东济南,1985
雷正民
大事年表
1949年毕业于
文怀沙
文怀沙,姓文名奫,字怀沙,以字行
刘大为
刘大为,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