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参加研讨会的人士集合了世界各地的音乐学者
无论政治、社会、经济、体育上,全世界都在谈论著中国的崛起,现在,连音乐领域,也以此为探索的题目。16日在浸会大学开幕的「中西方音乐国际研讨会」,第一场主题演讲,便是由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刘长江主讲的「当大国崛起:世上的中国音乐」。
马可勃罗任交流使者
这个研讨会由浸大音乐系主办,于四月十六日至十九日举行,邀请了音乐学、理论、作曲、民族音乐学、东亚研究、文化研究及传媒研究等范畴的学者参加。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奥地利、澳洲、新西兰、荷兰、捷克、印度、台湾、内地及香港的专家学者,会发表三十份论文,内容环绕西乐在中国的历史及发展、东西方音乐交汇、中国作曲家用西方形式作的音乐作品、中国电影音乐,以及音乐中文化混杂等题目。
刘长江表示,基督徒在唐代已将欧洲音乐带来中国,中国人吸收西方音乐,是由科学、新兴事物的角度来考虑,尤其在近代,中国更觉得文明进程及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学习西方的文化,包括音乐。刘长江说,在公元十三世纪,马可勃罗向欧洲介绍了中国音乐,后来吸引不少传教士来华传教,一五八二年,利马窦便带著西方的乐器及音乐到中国,葡萄牙人徐日升也在十七世纪到中国传教,更得到康熙的赏识,康熙也让徐日升去改革中国音乐。至于西方,对中国音乐也有正面的观感,不少作曲家都曾用中国音乐中的元素,如巴洛克时期法国作曲家库普兰(Fanc,ois Couperin)便有一首《Les Chinois》,是运用了中国风格的调子。到了十九世纪,由于政治的混乱,加上国力的积弱,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亦有怀疑,形成了学习西方的风气,认为西方的东西比中国优越。
现代音乐趋向全球化
但踏入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的旋律、节奏、题目等都渐多西方音乐元素,而音乐人亦日益醉心于音乐的融合,这成为生产新作品的一个重要方法。另一方面,现代文化上的全球化,令人们很难分辨某个国家文化身份,有时候作曲家是为了市场,去创作一些音乐的主题,也有个人的喜好在内。有一位香港作曲家曾告诉刘长江,其音乐中的中国元素,并非是其出身于传统中国音乐领域,只是将中国音乐视为一种创作的选择,去实践其音乐风格。
刘长江补充说,当代出现了一批成功的中国作曲家如谭盾、周龙等,在创作上都运用了中西合璧的元素,如将京剧、中国民间音乐或中乐乐器放在作品中,另一方面,也会用西方乐器,来演绎富中国色彩的乐曲。因此,中国音乐随著国势的增强、市场的发展、音乐家的成名及国际化的趋势,而更多地被运用于中外作曲家的作品中,也被世界上爱好音乐的人所接受。
16日出席开幕礼的嘉宾还包括浸大副校长(研究及拓展)蔡亚从、浸大文学院院长锺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