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怎样实现教育公平?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9-5-6 点击次数:
毫无疑问,教育改革的真正使命是确保所有儿童能够有公平的机会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但是,教育的资源总是有限度的,即使在美国这样的教育发达国家,当教育经费不足时,通常也会采取提高师生比,给教师发放最低工资或没有奖金,减少儿童活动草坪和艺术课程等办法,以致良好的课程计划难以实施。而在中国,长期以来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尤其是农村学校条件简陋、设施匮乏。面对这样的现状,怎样确保所有的儿童能够有公平的机会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呢?怎样通过有效的课程与教学弥合而不是加剧由于学生的社会经济地位所带来的学习成就差距呢?
显然,教育公平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观念问题、政策问题,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在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怎样追求和实现教育的公平,这是摆在每一个学校、每一个教师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课题。那么,学校音乐教育应该怎样追求和实现教育公平呢?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方面,“第五届全国小学音乐课现场评选活动”做了十分有意义的探索,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开辟了一条路,迈出了一大步,尤其是获得一等奖的课例更是可圈可点。
例如,云南省澜沧县民族小学选送的《我爱家乡的酒歌》就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这节课围绕当地特有的拉祜族、爱尼族、傣族、佤族这四个民族的酒歌为主线开展教学,要求学生学会其中的一首《拉祜族酒歌》,并编创四个民族的迎宾舞。整个教学过程和环节的设计十分紧凑、简单,目标具体、明确,在教师带领学生反复歌唱的过程中强调对歌曲旋律、节奏及其风格的把握,一节课下来,不光学生们把这首奔放、热情的歌曲唱得无比动听,而且载歌载舞,意犹未尽,台下观摩的教师也都深受感染,包括我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之中学会了歌曲,有一种唱了还想唱的美妙体验。
这节课给了我一个顿悟:原来,歌唱教学可以变得如此简单!我们知道,音乐课从教.师唱一句、孩子唱一句的单调状态,发展到现在多媒体手段的普遍运用、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花样繁复,这当然是不可否认的重大进步。但是另一方面,歌唱教学在被冠以“综合”的名目之后,常常是一节课上下来,教师给了学生们很多歌唱以外的东西——却没有时间歌唱!唱歌课上完了,旋律却没有给孩子们留下,学生还是不会唱歌!
哥白尼曾经说过:真理一定是简单的。一个富有美感的旋律,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教师,一个普通、甚至陈旧的手风琴,通过情不自禁、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的反复演唱,把一首充满热情的酒歌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我想,也深深地印刻在孩子们的心里了!我们应该相信:一个好的旋律是有足够的力量,让人百唱不厌的;一个热爱歌唱的教师是有能力和感染力把对歌唱的热爱传达给孩子的。
因此,我们提倡音乐教育应该追求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提倡一种朴素的教育价值观。朴素决不是简陋,而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就像一幅水墨画,虽然没有五彩缤纷的斑斓色彩,但是却能够表达出恬淡、深远的意境,给人的想象留下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样,我们强调音乐教育的返璞归真,不是不要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教学设备的创设,教学资源的拓展,而是强调不管在什么样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下,都不能丢失音乐教育最核心的成分——那就是音乐的美,音乐本身的美,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美,还有教师对音乐的热情!显然,这样的回归绝对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回归,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更加需要一种创新的勇气,需要去芜存菁的教育智慧,需要掌握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需要有化繁为简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好的、朴素的音乐用最朴素、最简约的方法来教给孩子,在每一堂课中不断地延续,自然就在无形之中传递、培养了一种朴素的价值观、一种简洁的思维方式、一种简约的审美趣味。从更加深远的意义上说,音乐的道德教化意义也正是体现于此。
安徽省蚌埠第一实验小学选送的《宝莲灯》,虽然从一节常规音乐课的结构、要求来看,还存在一些粗糙、不够完善的地方。但是,如果换一个评价的标准和角度,我们就会发现,它在一个新的意义上为中小学音乐教学与课程改革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新思路、新材料、新手段和新方法。
研究表明,教师和学校因素可以导致学生学业成就的不同,学校变量在穷国比在富国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有更强的影响,特别是学校资源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这是什么意思呢?比方说,我们可以想象和理解:贫困会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例如在美国,专业人士孩子的词汇量要大于那些父母靠福利救济的同龄儿童。那么,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义务教育的学校教育课程方案就完全有责任和义务尽其所能来减少这样的差距。换句话说,学校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到处境不利的儿童的教育需求,通过高效的课程予以弥合而不是加剧儿童的社会经济地位所带来的学习成就差距。也就是说,切实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缩小城乡差别,追求教育公平必须在作为核心成分的课程上进行改革。
就音乐教育而言,学生由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而带来的学习成就差距更是显而易见的。比方说,一个生长在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从小学习钢琴或其他西洋乐器,那么,在学校的音乐课上,他和来自城市边缘的,从来没有机会接触古典音乐的孩子,对于音乐的认同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对于这两个孩子也许就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和意义。那么,学校音乐教育是不是有责任和义务来弥合这样
的差异?怎样弥合呢?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由于电视等现代传媒技术的普及,动画片和动画片的音乐成为一个相对比较公平的起点。《宝莲灯》一课正是选择了孩子们都十分熟悉的动画片《宝莲灯》中的音乐,“感受音乐在动画片中的重要性,想象音乐所营造的神奇、美好的意境;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尝试运用打击乐器进行音响小品的创作,体验创造的快乐;在聆听中了解动画音乐的分类、作用及相关知识,提高在参与性欣赏活动中感受多声部音乐的能力”。在观摩现场,当孩子们喜爱的动画片的音乐响起的时候,孩子们按捺不住地跟着音乐放歌的情景,让我们当时在场的每一人都深受触动:好的音乐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
但是,寻找音乐教育的公平的起点,并不是要把音乐教育的开端设置在低水平的内容上,而是需要进一步去研究、去挖掘新的、更适合的音乐材料。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现代音乐是一个值得开垦而尚未开垦的重要宝库。因为现代音乐和古典音乐的特质有很大的不同,现代音乐的理念、方式、材料和手段相对更开放、更多元、更能体现一种参与性和公平性。作为现代音乐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在于:“音乐能力是人人都有的一种基本能力,学习并享受音乐这一全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应当说,现代音乐教育的这个基本观点也是诞生在现代音乐的土壤之中。因此,现代音乐和现代音乐教育的关系应该是天然的、密切相关的,但是多年来又是被忽略的。可喜的是,这种现代音乐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在《宝莲灯》一课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体现。例如,教师在帮助学生赏析背景音乐的基础上,创设了动画音乐工作室和打击乐器超市,要求学生尝试运用打击乐器分组创作一段音响小品,并展示创编成果,师生共同评价交流。虽然这个教学过程和环节对于执教老师和指导者也许并不完全是主动地、有意识地、清醒地运用现代音乐的思路和方法,而是相反,可能是下意识或无意识的,这也恰恰说明更需要我们从现代音乐教育的理论高度和教学研究的角度去做更加深入的教研、实验、总结和提炼。
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的社会经济地位所带来的学业成就差距,我们强调音乐教育起点的公平性。那么,巴赫、奠扎特的音乐到底还要不要呢?尤其是对于农村的孩子,怎样处理好身边的乡土音乐和遥远的西方古典音乐的关系呢?
福建省罗源县实验小学选送的《青青竹子会唱歌》就选择了乡土教材,先复习土家族歌曲《乃哟乃》与土家族摆手舞,再学习、体验畲族“打枪担”的动作及节奏特点,最后运用畲族“打枪担”的节奏和《乃哟乃》的曲调进行音乐创编。这节课得到了评委的高度赞扬,更重要的是,它启发了我们很多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不可阻挡的全球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乡土教材究竟应该怎么教?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挖掘乡土音乐在新语境中的意义。怎样更加深刻、全面地展现乡土音乐及其所处的乡土文化背景,而不仅仅是民俗的成分?怎样挖掘乡土音乐中蕴含的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内涵?怎样保持乡土音乐的原汁原味和审美趣味的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和我们在《宝莲灯》中提出的命题相补充,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既要让本地的孩子熟悉、热爱自己家乡的音乐,这是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同时,怎样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和音乐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找到一个巧妙的契合点,帮助农村的孩子熟悉、了解、喜爱他们不可能在家里,而只有在学校的音乐课堂里才有可能接触到的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在这个过程中,既建立对自己家乡、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同时,又有能力欣赏和享受人类音乐宝库的珍品,学会享受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之美,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问题。
总之,“第五届全国小学音乐课现场评选活动’’让我们看到了近年来全国学校音乐教育不断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尤其是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深入改革、发展所取得的突竺性进展。我们相信:在追求音乐教育公平的道路上所付出的这种前瞻性的努力和探索、观念的引导和示范效应,不仅对于音乐教育本身,甚至对于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的进一步深入改革,对于教育公平的理论与实践,都将产生积极的、具有实质意义的。
艺术大家
李勇
1963年生于山东济南,1985
雷正民
大事年表
1949年毕业于
文怀沙
文怀沙,姓文名奫,字怀沙,以字行
刘大为
刘大为,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