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儿童新剧为何不敌“老三样”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9-6-26 点击次数:
六一国际儿童节,原本该是一个让孩子们充分享受精神食粮的好时段。不过,几部从海外引进、品质优秀的原创儿童新剧目票房却并不理想。主办方想不通:为什么他们引进的一流新剧目,让家长掏钱的速度还是不如几包巧克力、几件花花裙?
一流剧目 票房平平
6月3日起就要在逸夫舞台上演的瑞士默剧团Mummenschanz带来的剧目《3X11》,出票率至今为七成,低于主办方预期。今天在上戏剧场上演的俄罗斯少儿芭蕾舞《拇指姑娘》售票情况也不尽如人意。此前,捷克黑光剧团在商城剧院上演的黑光剧《艾丽斯漫游奇境》和《格列佛游记》,上座率仅为三成。
这几出儿童剧都代表着国际一流水准,充满想象力的表演曾让外国大人和小孩笑得前仰后合。俄罗斯圣彼得堡国家儿童芭蕾舞剧院的少儿演员,都出自著名的芭蕾舞学校。黑光剧更是一种综合了多媒体、光影、动画等高科技手段,结合魔术、百戏等传统技法,表现出真人“上天入地下海”之奇幻场景的剧目。
老调重弹 出票火爆
相比之下,《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丑小鸭》《美人鱼》等根据经典童话改编的木偶戏、人偶剧、音乐剧等尽管是“换汤不换药”的“老三样”,每年在各个假期都要轮番上演好几轮,却依然票房火爆。此次“六一”上演的“白雪公主”,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梦幻音乐剧”,一个是芭蕾舞剧。这些由国内各色大小剧团上演的剧目,在演出形式上往往只有两大特征:音乐性和互动性——让孩子在欢快的节奏里,台上台下兜两圈,家长就满意了。
眼界狭窄 只图热闹
近年来,儿童剧市场的红火程度不亚于小剧场话剧。有些专做儿童剧的民营公司,只要每年在三个假期里做几场儿童剧,就能挣出公司整年的开销。他们切入儿童剧市场的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相对于成人观众所看的话剧,儿童剧在编导演方面的投入成本相对较低,而观众购买力因为相对“非理性”而显得较强。
孩子能看什么戏,其实由家长说了算,因为钱在父母手里。所以先要满足父母对儿童剧的期望值:好看又能让孩子听话。童话经典保证其“内容可靠”,音乐和游戏保证现场热闹。久而久之,在上海红火的儿童剧模式趋同。反过来,家长对儿童剧的认识也停留在“只此一种”,不知道儿童剧其实丰富多样。新颖、原创的剧目常常与小朋友们失之交臂,孩子们的眼界与想象力大受影响。
想象缺失 理解力差
演出公司反映,购买瑞士默剧演出票的观众多为居住在上海的外籍人士。而捷克黑光剧上演之际,不少上海小观众没怎么看懂。其实这两出剧目完全没有语言障碍——根本不说台词,纯粹通过肢体、音乐、光影和声效等戏剧和技术手段,制造幽默片段和想象空间。国际一流的儿童剧,通常都是以动作、表情、音乐等方式替代语言来叙事,偶尔穿插几分钟互动。经受过专业训练的戏剧演员,完全可以仅通过肢体进行沟通,而无须语言——这是从戏剧和人类一诞生起,就“跨国通行”的艺术规律。
但是,缺乏想象力教育的中国孩子,往往只能看懂直白的“语言类包袱”,在主人公因举止笨拙而滑倒后大笑。
更新认识 提高水平
瑞士默剧的演出代理商说,此前他们与其他儿童用品商一起参加一个会展,向家长推介默剧。可是,一个个走过默剧摊位的家长几乎漠视他们的存在,直奔隔壁的童装展位,“他们连自我介绍的机会都不给我们”。
土壤比种子重要,缺乏好的土壤,再好的种子也不会发芽。只有家长提高了对戏剧审美的认识,才能为孩子打开精神世界的一扇门,走上想象空间的快车道。如此,才不会发生国际优秀儿童剧乏人问津之怪现象。
艺术大家
李勇
1963年生于山东济南,1985
雷正民
大事年表
1949年毕业于
文怀沙
文怀沙,姓文名奫,字怀沙,以字行
刘大为
刘大为,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