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推广国民艺术教育的启示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9-7-9 点击次数:

田晓红     杜学元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9)[1]



  【摘要】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今天在全社会推广国民艺术教育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挖掘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基本内涵和研究艺术教育对国民教育作用的基础上,对推广国民艺术教育和实现国民艺术教育等方面有诸多启示,并探索了相应的实施途径和对策。
  【关键词】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国民艺术教育;途径;对策
  晏阳初(1890—1990)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是世界平民运动和乡村改造运动的奠基人,是世界著名的平民教育家,被国际人士誉为“平民教育之父”。在国外留学时,他目睹身在外国的华工们因贫穷缺乏读书的机会,在社会上地位卑微、生活艰难。于是在1920年秋,晏阳初满怀推行平民教育的决心回到祖国,开始积极致力于我国的平民教育运动。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晏阳初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一套平民教育理论。这套理论不仅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于今天在全社会推广艺术教育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在《平民教育概论》(1928年)一书中,晏阳初专门阐述了平民教育的基本思想。具体表现在:
  (一)平民教育的培养对象:全体民众
  晏阳初认为:社会的各种问题,是自“人”而生,所以中国的问题必须先从发生问题的“人”身上,从四万万民众的身上找问题才是根本的解决社会各种问题的办法。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是民族生命的源泉。一方面,他认为国民的素质决定着国家的富强。正如他说:“要建国,先要建民;要强国,先要强民;要富国,先要富民。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国势强大而人民衰弱与人民贫困。”另一方面,他认为:“人的人格本来平等,原无上下高低之分;因为社会制度不良,一部分的人得有受教育的机会,一部分的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并相信“天下无不可教育的人”。因此,晏阳初认为开展平民教育运动,要为全国人民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都有接受平民教育的必要。只有每个人都受过教育,“才可以平天下的不平,才可以达到天下太平的理想目标。”  
  (二)平民教育的指导方针:平民本位
  晏阳初指出:“平教运动是平民本位——一切为人民,一切要适应人民的需要”,“凡是不以人民为本位的,都是要不得的,没有用的。”这就要求平民教育把人民的需要、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农民生活里找问题”是制定平民教育活动各项工作的方针,“我们必须钻入民间,到农民生活中认识他们的生活”,要在生活的基础上,谋全民生活的基本建设,为中国的教育谋一出路。晏阳初向知识分子发出倡议“我们非到农村去不可”。在他的身先士卒下,一大批博士、教授、校长毅然离开了大都市,选择了天地广阔的农村,与农民生活在一起,给“乡下佬”办教育,为“乡下佬”服务。他还要求知识分子走向农村后,必须彻底清除自大与傲慢态度,虚心的向农民学习,做农民的学生,接受一次再教育,而后才可以与农民或师或友,向农民传授新知识新技术。
  (三)平民教育的活动内容:“四大教育”
  晏阳初在广泛体察人民生活和深入调查社会事实的基础上,深知中国人的生活有四大基本缺点,即“愚”、“穷”、“弱”、“私”。他认为要根本解决这四大问题,必须开展“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以文艺教育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治穷,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治私,培养团结力。“四大教育”应连环进行、相互促进,其中公民教育就是人与人的问题,是最为根本的问题,因此平民教育要切实围绕人民的生活开展教育活动,从而达到真正改造中国人民生活的目的。
  (四)平民教育的最终目标:“整个的人”
  “以人为本,教人做人”是晏阳初教育思想的根本所在。他指出:“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做什么人?做‘整个的人’。什么叫做‘整个的人’?第一要有知识力,第二要有生产力,第三要有公德心。” 他抱定“除文盲,作新民”的教育宗旨,通过平民教育运动,达到“勃然兴起,普及教育,人人自振,个个自新”的教育目标,使社会上一切受不平等待遇的公民都能够享受到教育的机会, 发扬和培养农民的自觉、自信和不断向上的精神,获得人格与智识的发展,做一个有知识力、有生产力、有公德心的“整个的人”,从而实现“民智”与“教育救国”的良好愿望。
  (五)平民教育的教育方式:“三大方式”
  针对过去教育与社会相脱节、与生活实际相背离的弊端,晏阳初开展平民教育活动,采取学校式、社会式和家庭式三大教育方式同时并进的方针。三者各有分工,各有侧重,学校式教育以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社会式教育是向一般群众及有组织的农民团体实施教育的一种方式;家庭式教育是对各家庭中不同地位的成员用横向联系的方法组织起来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但三者又不是毫不相干、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共同担负着四大教育的任务。
  二、艺术教育在实现国民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需要艺术,一个没有艺术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艺术应该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晏阳初开展平民教育活动,就把艺术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他经常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学戏剧、音乐,给城乡演出话剧、杂剧、哑剧、街剧等,或定期教群众唱抗日救亡歌曲。晏阳初先生上述的教育实践势必会唤起人们内心的真善美,唤起人对自由精神的向往,对人的全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对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也正是艺术教育在实现国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艺术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价值:
  (一)艺术教育的综合作用
  艺术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指出,从最严格的生物学意义上说,人需要艺术正如人的饮食需要钙一样,艺术有助于人变得健康。本世纪最伟大的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曾说过,艺术应该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儿童们能够得到更多的音乐、舞蹈和唱歌等艺术教育,整个社会的犯罪现象都会减少。在现代社会,社会艺术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个方面,艺术也逐渐由沙龙艺术、象牙塔艺术转向大众艺术。社会成员艺术修养的高低一方面影响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也决定着其自身生活是否幸福充实,一定的艺术素养是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就像马克思所预言的,未来社会人人都是艺术家,通过参加艺术活动所获得的人的诸感觉的丰富性,诸如音乐的耳朵、形式美的眼睛等,是人类发达和文明程度的标示。艺术教育可以给人提供一种良好的状态,良好的情绪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生命状态,而一个创造没有那种最佳的生命状态、情绪状态、生命状态是不可能完成的,而这正是艺术教育所不可替代的。
  (二)艺术教育的德育作用
  丰子恺说:“小艺术品、小的知识、小技能的教授转向大艺术品——人类生活,社会公民以美的鉴赏力和创作力,发展人的感官,养成美的感情,催生人的智慧,升华人的精神境界,实现十分正当、十分远大、十分认真地涵养美感,陶冶身心、养成人格,有伦理、论理方向,更有美学方向的现代艺术教育的宗旨。”丰先生在这里突出了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历史上,不少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实践家们都将艺术视为道德教化、兴邦治国的重要手段。通过艺术教育,它可以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政治内容以一种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在道德教育中辅之以艺术教育的形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教于乐,这样,德育便可得到人的感性的支持,国民对于道德品性,便不仅知之,而且好之,进而乐之,最终达到以美辅德,促进个人的自我教育。因此,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国民时,艺术教育便不可或缺。
  (三)艺术教育的智育作用
  亚里斯多德认为,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不仅是实施德育不可缺少的内容,而且它还担负着智育的一部分职能。在《政治学》一书中,他指出:“音乐应该学习,并不只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1)教育,(2)静化,(3)精神享受,也就是紧张劳动后的安静和休息……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应选用伦理的乐调。”可见,在亚里斯多德眼里,音乐既是教育,又是娱乐,还是理智的享受。而理智享受,包含着高贵和愉快两方面因素。音乐本身正是一种“自由和高贵”的文雅学科,它能使人舒畅愉快,并“能形成高尚自由的心灵”,通过激发心灵而使人的理智部分得到发展。正因如此,他认为唯有音乐等艺术教育,方可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发展人的理智。人在艺术活动中,在艺术美的刺激下,情感受到感染,心灵受到浸润。作为理性主义大师的黑格尔,也认为艺术和整个时代与整个民族的一般世界观和宗教旨趣联系在一起的。可见,艺术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全面地发展和完善人自身的本质力量。
  (四)艺术教育的美育作用
  美是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进步正是伴随着对美的强烈追求而发展起来的。在对美的追求过程中,人的精神不仅得到升华,而且也获得了人生难以言说的愉悦和快乐。从根本上说,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艺术的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同时,又是启迪人类反省自我、发现自我、与自然交融的最佳途径。它会深远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影响人的心智性格形成,使之趋向美和纯洁。这种品质的形成会使人们专心于他们热爱的生活与工作,并时常发现生活带给他们的乐趣,从乐趣中进行有意义的创造,从而才真正提高了人的生存、生活质量,提高了人的文明素质。即使没有人盯着,也会自觉地不去做有损于人格的事情。这时,审美教育的社会功能才真正达到了从人的素质教育入手,艺术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到了体现。

艺术大家
李勇
1963年生于山东济南,1985
雷正民
大事年表   1949年毕业于
文怀沙
文怀沙,姓文名奫,字怀沙,以字行
刘大为
刘大为,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