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学习,音乐教师别无选择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9-7-27 点击次数:
提到教师,人们自然而然想到的就是“授业解惑、无私奉献”这样的字眼。在这样那样充满敬重和赞赏的话语里,教师从来都是被置于一个“知识输出者”的绝对领导地位的。在这样的意识驱动下,一个人似乎从成为老师的那一刻起,终身的教育也就随之完成,“学习”单纯成为了他的学生要做的事情。有一项调查表明:一个人目前拥有的信息,五年之后,其价值将有90%被淘汰。也就是说,我们身处的是一个信息高速更新和报废的时代,“学习”已成为每个人面临的首要问题。这个社会就是如此残酷:一个教师如果不以比一般人更快的速度更新知识,肯定要被淘汰。早一点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早一点掌握竞争的主动权。
作为教师的我,一直把站在讲台上的感觉视作自己生命中重要的精神源泉之一。每当自己的见解得到学生认同时,每当与学生目光相遇不禁会心一笑时,我就感觉生命的火花在与学生思想情感的交融中迸放得美丽、耀眼,因此,在几次重新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我几乎都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继续从教生涯。
可是有一段时间,我却感到了一种失落和困惑。时常地,我的话语激不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当我的目光和学生的目光相遇,却读出了陌生、隔阂。作为教师,这种感觉可怕。
为此,我强迫自己冷静地面对这种真实感觉,寻找其中的原因。我曾经在心中暗暗责怪过学生,现在的学生多不懂事、多不刻苦、多不上进,九斤老太式的感慨油然而生;我也曾暗自伤感,人到中年,不再年轻。不是有人说过吗?老师和学生最佳的年龄距离应相差5至15岁,我已经38岁了,比自己的学生大了近20岁。也许,真的有了代沟?这些辩护词的对立面: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我不能把责任推给学生,责怪自己的学生是懦弱的表现;我更知道,所谓年龄的距离是多么脆弱的挡箭牌,在我们的身边,深受学生欢迎的老教师比比皆是。
我的心灵在经受一个教师的良知的拷打。这种考订的感觉很痛苦,但令我清醒。也许,走出这闭门思过的阴影,走到我的学生中去,正视他们的目光,关注他们的心灵,才是解决自己精神危机的最佳途经。应该说,从教近20年来,我一直力求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我一直自信自己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灵。可事实上,我太自以为是了,在这种自以为是中,我忘记了作为一位教师应不断追求新知,忘记了与学生交流必须首先学会尊重和理解学生。当学生在随笔中和我谈到无印良品的歌声时,我很随意地写到:从来没有听过他们的歌,所以也无话可说;当学生和我很兴奋地谈起《第一次亲密接触》这部网络小说时,我的表现又是多么的心虚和茫然呀……作为一位音乐教师,我怎么淡忘了“音乐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道理?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音乐音像制品的空前传播成为可能。音乐教师以前所处的那种垄断音乐资源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逆转,每个学生在走进音乐教室之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修养。从某种程度而言,学生掌握的音乐手段之多样,资源丰富,并不在老师之下,对教师更具有挑战性的则是由于文化生活的巨大发展带来的学生某些方面天然的“先进性”。音乐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把学生当朋友,倾听学生的声音,将自己的知识和体验与学生进行交流中,从学生那里获得自身所不具备的知识。唯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音乐技能、音乐思想顺利高效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其他地方不可能有的学习音乐的乐趣。“学生们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已经是多年学校音乐教育的顽疾,不了解不尊重学生的口味和情趣是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对于音乐这门极其抽象的艺术课程的教学来说,情感上的共鸣也许比一切都更重要。
我似乎感觉到问题症结了。时代在前进,学生在发展,我却依然如故。依然如故地爱心不变,固然可嘉,但知识结构、思想观念依然不变就十分可怕了。我想起了一位老教师的话:教师要不断把时代的活水引进课堂。我还记得这位年逾70的特级教师仍然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他是那么兴致勃勃地向我们谈志黑洞、暗物质、夸克……看来,面对一个新时代,面对一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我的确有些落伍了。
再也不能感慨彷徨,蹉跎岁月了。我要奋起直追,找回失落的感觉,驱走沉重的困惑。我买了电脑,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办公自动化课程学习,我时时关注、处处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我的视野在开阔、观念在变化、知识结构在更新,备课、写文章,电脑成了我最有力的助手,电子信箱拓展了我和学生交流的天地……整日面对这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我放下了老师的架子,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真正走进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用一颗真心去感化他们的童心。课堂上我说“同学们,我们相处了这么长时间,你们是我的一面镜子。我希望通过你们能照出老师不足,我渴望成为你们中的一员!”渐渐地,在课堂上我又重逢了久违的目光,感受到了那份丢失了许久的默契。我可以和他们谈起歌坛新人,但我同时还告诉他们,通俗歌曲也有艺术和思想的高下之分——在我了解了歌坛状况之后;我很高兴与他们谈论网络小说,在肯定网络小学出现的意义的同时,我可以令他们信服地指出《第一次亲密接触》之类小说的不足,在我阅读了一些网络小说之后;我也很有兴趣地和他们谈视频、界面,谈盖茨,在我也成了一个离不开电脑的人之后……这使我懂得,如果课堂上你对“超女”、“粉丝”、“SHE”等一无所知,那学生将会取笑你的落伍;如果你对此有所了解,并能说出自己的见解与感受,那学生将从你身上找到“共鸣”,而亲近你;如果你能在课堂上对这些“流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合理运用,那你的课堂将是五彩缤纷,充满了期待与关注。这些“流行”并非“洪水猛兽”,教师无须“谈虎色变”,它们是音乐课堂的“调味品”,是师生感情的“润滑剂”,是宝贵的课堂资源。有了它们的“赞助”,课堂上将会多一份“青春”与“前卫”,从学生身上,我们将看到曾一路走来的我们自己的影子。于是课堂上便会多一分宽容与理解,从而更理智地带领学生看待一些现象,走出“泥泞沼泽”地带。教师只有走近了年轻人的世界后,才拥有指导他们的发言权,才有可能与他们交流沟通。
有人说,教育事业是常青的事业。因为教师永远面对鲜活的、年轻的生命。要不断拥有这群年轻人的世界,就必须追赶时代的步伐。在追赶中,我们的脚步会年轻,我们的心态会充实,我们的精神会振奋。失落、困惑将远离我们,走进的将是每一个年轻生命中的芳草地。
艺术大家
李勇
1963年生于山东济南,1985
雷正民
大事年表
1949年毕业于
文怀沙
文怀沙,姓文名奫,字怀沙,以字行
刘大为
刘大为,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