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资讯
徐冰:“地书”起建巴别塔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4-23 点击次数:


徐冰作品《地书》(局部)


 当代艺术家徐冰写了一本名为《地书》的“小说”,叙述“黑先生”一天的日常生活。这是一本从封面到版权页,没有使用一个传统文字的读物,也是一本在任何地方出版都不用翻译的书。不管是哪种文化背景,讲何种语言,对《地书》的识读能力仅仅取决于读者介入当代生活的程度,因为组成这本小说的“文字”全部是日常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符号、标记及标志。


  4月21日至5月29日,“徐冰个展:地书”在上海沪申画廊举办。观众有机会细读这本小说的章节,也可以领略艺术家创作的过程,甚至还有机会通过软件将普通的中文转译成这种亲切而又陌生的“新文字”。


  20多年前,徐冰潜心发明了4000多个假汉字,做出了无人能懂的《天书》,而《地书》是这一探索的延续。徐冰昨天介绍,《地书》系列的创作始于在不同航空公司的班机上搜集到的安全说明书,“机场的标志和各航空公司说明书的设计都以识图为主,用最低限度的文字说清楚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从1999年开始,他搜集到上百张类似的说明书。直到2003年,当他看到口香糖包装纸上以三个小图表达“请将用过的胶状物扔在垃圾桶中”的意思,才真正兴起了以图形符号叙述一个完整故事的念头。于是,徐冰搜集符号的范围逐渐扩大到数学、化学、物理、乐图、舞谱、商标等专门领域,而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这个项目变得更加复杂和庞大。


  “人类超越文字障碍的理想和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 但只有在‘地球村’形成的条件下才能出现真正的契机。”徐冰相信这一工作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艺术”的范畴,归档、整理与使用这一当代象形文字系统,同样是对当今文化重要转变的记录。


  为配合《地书》,徐冰工作室还制作了名为“字库”的一套软件,可以将中英文直接转译成“符号标志”。在展览现场,便有几个电脑可以让参观者试用。输入“艺术”,就会出现“蒙娜丽莎”的图像,输入“徐冰”,出现的是艺术家标志性的圆形镜框。


  为此次展览,徐冰还以“地书”写就了一封邀请函,但“地书”对于更深层次的“创作自述”就无能为力了。徐冰坦承,这套“文字”系统还处在甲骨文的阶段,而文字需要人们在运用中不断地发掘其可能性,使其更为丰富和细腻。但他相信,象形性是人类最可靠的依据,这一“文字”的发展依然拥有无限可能。


  谈及《天书》和《地书》的异同,徐冰表示, “《天书》表达了我对现存文字的遗憾,而这本《地书》,则表达了我一直在寻找的普天同文的理想。我知道这个理想有点太大了,但意义在于试着去做。”


  在展览现场,以一叠图书《地书:从点到点》堆砌而成的“巴别塔”,似乎正展现了徐冰对于未来的期待。

艺术大家
李勇
1963年生于山东济南,1985
雷正民
大事年表   1949年毕业于
文怀沙
文怀沙,姓文名奫,字怀沙,以字行
刘大为
刘大为,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