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邱家和
“疯狂达利艺术大展”节前在上海揭幕,300多件作品吸引了来自各地的观众的眼球,不出意外地掀起了一股达利热。不过,对笔者而言,达利热引发的则是一连串冷思考,让笔者由此去追踪其背后的版权经营之道。
这 一切源于一个重大发现:在大展筹备期间笔者有机会采访了瑞士施特安顿基金会主席班纳米诺·莱维(Beniamino Levi)先生,他不仅是达利大展的 版权合作方,提供了这300多件展品并授权上海天协文化发展公司举办这个大展,还是国际拍卖市场上达利作品的送拍人。其中最近的案例就是通过佳士得这个国 际平台,在今年上半年将一件达利的雕塑《时间之舞》送到上海拍卖,结果以267万元成交。
如此一手借经营版权推广达利的艺术,一手委托国际拍卖行拍卖其作品,真可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版 权问题对莱维先生而言,无疑是商业机密。不过,这一次他却不得不把自己的商业机密公诸天下,因为他碰到了难缠的对手——由达利的妻子创办的达利基金会。上 海天协去年与K11联手举办了莫奈大展,今年却成了竞争对手,因为K11也要做达利大展,而他们的合作方正是达利基金会。K11媒体关系深厚,以召开新闻 发布会的形式让达利基金会现任主席指称莱维拥有的达利雕塑是“有版权的工艺复制品”。与此同时,媒体上出现了达利基金会是官方组织十分正宗而施特安顿基金 会是冒牌货的舆论,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媒体招数后面,矛头直指施特安顿基金会所拥有的达利雕塑作品版权的合法性与艺术价值。
这就涉 及达利的作品中占据很大比例的雕塑、版画等作品的艺术价值如何认定的原则问题。不像油画作品原作只有一件,雕塑、版画以及照片等作品可有限复制,属于复数 艺术。对收藏家而言,油画作品你只需要占有原作,可以不在乎其版权;而复数艺术,你就不得不考虑买下作品的版权,因为你不会把所有的原作买下来。如此来 看,“有版权的工艺复制品”的说法显然是把中国人当外行在愚弄。
另外,中国人做事看权力,看来头,看与当权者的关系,所以那些媒体的文 章竭力渲染达利基金会如何官方、正宗、权威,但欧美艺术市场却讲法律,保护每一个人的权利。达利基金会有权管理达利的遗产,但达利生前售出的版权却归购买 者所有,达利基金会无权染指。1990年代他们在东京举办达利大展是与莱维合作的。但近年来达利基金会换帅,新的负责人却试图染指莱维的权力,结果遭到法 律的狙击——近来意大利的地方法院先后作出判决保护莱维的版权,驳回了达利基金会的诉求。
难怪莱维玩达利雕塑的版权可以如此顺风顺水, 左右逢源。在笔者看来,他的经营之道对中国藏家来说显得极具启发性。中国艺术市场虽然已经有近30年复苏与成长的历史,艺术品拍卖也经过了逾20年的发 展,但复数艺术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中国藏家宁可以上千万元的巨资去追逐一件油画作品,也不愿意多花一分钱去买一件复数艺术作品,因为他们不觉得 那是原作,没有唯一性。
这也许不只是收藏观念的问题,也与中国的法制环境薄弱、版权得不到充分保护有关,更与中国消费性的艺术市场发育 不足有关。不过,近年来知识产权保护在中国内地呼声高涨,与此同时,类似莫奈、达利这样的大展风行一时,说明消费性的艺术市场已经启动。可以预见,莱维先 生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在中国也会有用武之地。中国的藏家,是不是也应该认真地思考这种经营之道的可行性?
邱家和(上海) 资深媒体人,2004年起追踪报道艺术市场。